但抗金名将岳飞在河南一带连打胜仗,使金军的十万人马死伤过半,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等地。金兀术闻岳家军到来,有闻风丧胆之势,很多金将已准备降宋。在这种形势下,岳飞准备乘胜追击,他豪迈地与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
前线的胜利却吓坏了秦桧和高宗。秦桧怕金兀术向他问罪,高宗
在经历了苗傅和刘正彦两位将军的叛乱之后,也心有余悸,深恐将领势大,难以探制,所以也不愿岳飞继续北上。正当岳飞雄心勃勃地准备大举进攻之际,秦桧却以高宗的名义命令刘车奇、岳飞“择日班师,不可轻进”。不久,岳飞又在朱仙镇大败了金兀术,准备渡过黄河,乘胜追击。
秦桧慌了手脚,在一天之内,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催逼岳飞撤军。岳飞无奈,只得仰天长叹,痛惜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H41年)四月,秦桧以明升官职、暗夺军权的办法把韩世忠、岳飞、张俊召入朝廷,“论功行赏”,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削去了他们的兵权。金兀术听到了南宋这一自毁长城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又做出一副重整军马、进攻南宋的样子,威胁南宋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并要杀掉抗金最为坚决的将领。
于是,秦桧开始精心组织安排,准备杀掉岳飞等人。他先派谏官万俟高制造、收集伪证,然后又串通张俊,收买了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的部将王贵、王俊等,令王贵、王俊诬告张宪和岳飞的儿子岳云,把张宪和岳飞捕入狱中。在送交高宗的“罪证材料”中,有一封伪造的书信,其中有岳飞令张宪举兵之辞,高宗看了,惊惧不已,立即批准逮捕岳飞。
岳飞被人骗入大理寺,他看到岳云、张宪遍体鳞伤,不禁怒火中烧。他袒出脊梁,露出母亲所刻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在场诸人无不震惊。问官何铸在审查材料时见所告不实,就向秦桧请求撤销此案。秦桧当然不肯,把案子转交死党万俟髙审理。岳飞等人虽经严刑拷打,始终一言不发。在迫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已代表南宋同金兀术签订了“和约”,规定两国以淮水为界,割唐、邓二州与陕西诸地;岁贡银?
两、绢匹各二十五万;北方人流寓江南者,任其归回旧地。高宗不仅满口答应,还心存感激,连忙发誓同意,这就是宋金对峙史上的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约》。
岳飞被关已两月有余,秦桧等人还是找不到足够的证据,在逼迫岳飞签字画押时,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来,秦桧在老婆王氏的怂恿下,发岀密令,将岳飞、张宪、岳云等人处斩。在行刑之时,还特嘱多设防卫,以免有人劫法场。对岳飞的亲朋友故旧,也不放过,杀戮流放,极尽迫害之能事。
秦桧就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奸徒,他之所能兴风作浪,跟他纵奸有术大有关系。对于他的纵奸术,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利用南宋积弱不振的局面和朝廷里多有主和派的情势来为金朝卖力。他还深深地抓住了高宗极怕迎还“二圣”或是金人让钦宗在北方立朝的心理,牵制高宗,让他乖乖地跟着自己走。即使有一时的不便,他也不丧失信心,而是等待时机。
其二,他严酷地迫害政敌,且必欲把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例如,大学者胡铃任枢密院编修上书高宗,要求斩秦桧以谢天下,秦桧立刻把他流放昭州;后来陈纲上书附和胡铃,秦桧以借小故把他贬往当时
称为“死地”的安远,使之死在贬所;邵隆对秦桧主持签订的《绍兴和约》很不满意,秦桧就先行贬官,再用毒酒毒死他。总之,秦桧对反对他的人毫不容情,被他杀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其三,他善于见缝插针,造谣离间,拨弄是非,借此制造群臣间的矛盾,拉拢自己的势力。张浚本来是赵鼎好好朋友,曾推荐赵鼎做宰相,经过秦桧的离间,赵鼎跟张浚反目成仇,反去帮助秦桧」:挤张浚。后来,赵鼎也被秦桧排挤,两人晚年在贬所相会,谈起前因后果,才知道为秦桧所骗。就这样,秦桧在朝廷之中竟能左右逢源。
其四,他发语不多,言出必中。他在与人讨论问题,一旦觉得对方反对自己,就住口不说,等对方说完,他寻找破绽,出语攻击。例如,大臣李光在讨论政事时顶撞秦桧,秦桧就沉默不语,等李光说完,秦桧才慢慢地说:“李光没有做大臣的礼法。”结果使得高宗对李光十分不满。
其五,他严密防范,不使自己的名声受损。一次,秦桧举行家宴,请戏班子唱戏,在演戏的情节中,一演员头上的饰环落地,没有去捡,另一演员问道:“那是什么环?”答道:“那是二胜环(同徽、钦二帝还朝的”二圣还“谐音)”。另一演员就说:“你坐了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了脑后?”这话涉及秦桧,满座震惊。散戏后,秦桧就把演员找来,严加责打,并不准再演这出戏。在秦桧的晚年,他曾以“诽谤罪”,诛死了许多朝臣,受株连的贤人名士多达五六十人。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他两次为相,长达19年之久。
秦桧能长久,不足为怪,因为奉迎、忍耐、欺骗是奸诈之人
:惯用的手法。对这种小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提醒人们要擦亮j;眼睛,尽快看清这种小人的本来面目。I
和珅贪婪之忍
和珅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他与一般贪污犯
不同的是,他不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着财权,还掌握着相当的军权和人事权。由于其多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系网。处理这样的人,必须慎重,而且必须具有决绝的手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不测之祸。
我们不排除和珅的聪明和奉迎手段,为了贪,什么都能忍,这也是事实。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但人们总该从中有所反思。
贪賤干政惹怒仁宗
清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元旦,太和殿举行了授受大典,清高宗亲将皇帝宝玺授予其子願琰。颗琰正式即位为帝,是为仁宗,尊高宗为太上皇帝。但高宗归政以后,仍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处理朝廷大事,还是实际的当权者。他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或赐宴,仁宗完全处于陪侍地位。后来高宗崩,仁宗亲政,仅仅在四天之后,他下令将专权达二十余年的军机大臣和珅逮捕入狱,在不动声色中将其除掉。
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先是当校尉,后因聪明敏捷,
仪表俊伟,记忆力强,办事精明干练,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睐。因
此,他的官位越做越大,朝廷上的兼职越来越多。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的24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京师步军统领、军机大臣等职。他还因长子丰绅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而成为皇亲国戚。这样,和珅在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然而,和珅不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他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行事飞扬跋扈。他曾行文各省,要求凡有奏折,先将副本呈交军机处,由其过目批示后然后再奏闻皇上。他还遍置私党,对于不附于自己的人,就在乾隆帝面前进谗言,加以陷害。
和珅是清代中贪膜之风的总根子。当时,朝廷内外文臣武将侵亏公款,聚敛行贿蔚为风气,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珅为后台。仁宗嘉庆初年,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过程中,各路将帅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也是以和珅为后台的。和珅自己当然更是竭力聚敛,当政十二余年,搜刮的财富的总价值可达亿两白银。
和珅处处老谋深算,仁宗当皇子时,被高宗选为储君,和珅事先密知此事,在定储位诏书发布的前一天,送给仁宗两柄如意,其意暗示他的继位完全是自己拥戴的结果。和珅想以此邀功,继续在下一个皇帝那里得到宠信。这种做法使仁宗极为恼火。
在高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训政的时候,和珅实际上成为决定乾隆意旨的人,专擅更甚,满朝文臣武将侧目而视,甚至嗣皇帝都不得不畏惧几分。嘉庆三年(1798年)春天,仁宗发布上谕,决定在冬季举行大阅典礼。然而,和珅代高宗下了一个相反的谕旨,说:“现在川东的教菲虽将剿除,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不宜大阅。”这样一来就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印象:皇帝决定的事,太上皇可以轻易否决,而太上皇所作的决定,皇帝不能改变。谁都知道,太上皇的决定
多半是和珅怂恿的结果。还有,一次宴席上,和珅奏请高宗减掉太仆的马匹,这实际上会影响到皇帝的乘骑,因此仁宗很不高兴,自言自语地说:“从此不能再乘马矣。”
仁宗有事要奏报太上皇,也须由和珅代转,这样两人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仁宗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尽管他对和珅的行为十分不满,在外表上却不动声色,任和珅所为而从不加干涉,甚至故意显示出对和珅十分尊重的样子。如果碰到和珅以政令奏请皇旨,总是说:“惟皇爷处分,朕何敢与焉。”所以,当时人均称赞仁宗说:“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惟尔是听,以示亲信之意,俾不生疑惧,此智也。”
多年搜刮一朝覆灭
仁宗这样做,一方面麻痹了和珅,又瞒过了太上皇高宗,博得了仁、孝两全的美名。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亲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珅和户部尚书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其实,这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剥夺了和珅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之职。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暗示由于内外文武大臣通同为弊,在剿办门莲教起义的过程中丧师辱国,有的大臣视朝廷法律犹同儿戏,长此以往,国体何存?威信何在?且查历年兵部,国家坐耗巨饷,非养氏也。乃为权臣谋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着实下力查办。此旨一下,给嘻屮I:。念孙等人心领神会,明白皇帝要惩治和珅,立即纷纷上疏弹劾和珅。于是,仁宗下令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状。
逮捕和珅,从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钱财珠宝,其数量之大,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是当时清廷数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诰、刘墉等人的劝阻,最后决定赐令和珅狱中自尽,并将没收的和珅家产赐给宗室,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