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忍经原文及翻译 > 第九章 奸诈之忍(第6页)

第九章 奸诈之忍(第6页)

和珅被处决后,其党羽和一些亲近的官员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连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张追究余党。为了安定人心,仁宗为此发布上谕说,和珅专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余一时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谕一下,人心大定。

铲除和珅然没有经过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斗争,但其间也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当时,全国各地烽烟遍起,由于和珅的长期经营,其党羽遍布朝野,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将会四面树敌,虽不致有多大的危险,起码也要多费手脚。而仁宗筹划若定,在不动声色中举重若轻地除掉了和珅,实属不易之举。

-gr,夺时-~~~~切~~

和珅不善忍,不懂善收之理,能够得到一代君王的宠爰,不一定同样得到下一代君王的宠爱。巴结、奉迎、趋炎附势,往往为他人所看不惯、所妒忌,何况是未来的皇上。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为和珅叫不平,其实,这正是人性的弱点,贪得无厌、善舞不善收。

吴三桂野心之忍

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不过是

土匪说法罢了。但是很多所谓的“英雄”却奉行了这一原则。

吴三桂为此忍了多年,野心既已暴露,于是乎匆忙登基,在一片责骂和打击声中又匆忙而去。应该说,吴三桂的忍完全是为了其政治野心。

为私仇引清兵入关

明末清初的吴三桂在历史上也算是“赫赫有名”。他本是明末重臣,却不知为国尽忠,一心想着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失意时,势孤不惜屈尊,攀附以求援,这是他的忍;得意时,不可一世,不择手段置对手于死地,这是他的狠。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要当皇帝。这就是隐忍无常的吴三桂。

吴三桂本是明代崇祯的总兵。他与其父吴襄、舅父祖大寿都是辽宁省东一带屈指可数的名将。明朝到崇祯时,连年战争,内外交困。关外有清军的威胁,他们的兵锋直逼明朝的都城北京I关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分三路的排山倒海之势。就在大明江山危在旦夕之际,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随即命他率军据守山海关以卫北京。

然而吴三桂接到崇祯的诏命后,虽然率千万精兵向西进发,但行

军极为缓慢。从宁远到山海关仅隔200里,若昼夜兼程一天可到,可吴三桂却在这段短短的路程上走了将近半个月。其意在边走边观察政局的变化,以见机行事。可见他对朝廷怀有异心。

当吴三桂得知李自成攻陷了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的消息时,作为朝廷的重臣,不是为大明江山去考虑,也不为民族的安危去考虑,而是着眼于自己个人的前途。

李自成收降明廷定西伯唐通后,就立刻不失时机地委派他率其所部并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利用其昔日同朝供职的关系,去招抚吴三桂。唐通在他面前赞扬李自成开明贤德,并许愿:如归顺后,父子一定封侯。李自成还委托其父吴襄亲自写信劝降,并派人携带千万白银犒赏吴三桂所部官兵。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遂把山海关交给唐通镇守,自己率所部进京晋见李自成,并声称朝见“新主”。

然而吴三桂带领大军走到永平西沙河驿站时,遇见从京都逃出来的家人,听说家父吴襄被农民军俘虏并遭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占有,顿觉奇耻大辱难忍,怒不可遏地喊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见人!”并咬牙切齿地发誓:不消灭李自成,不杀掉刘宗敏,难平心头之恨!于是调过马头攻击山海关,唐通大败而逃,随即杀了

农民军使者李甲祭旗,誓与李自成决战到底。吴三桂的脑袋似乎装着

轴承,转得快,降而复叛。前脚称李自成为新主并率部进京朝见,后

脚便坚决与之为敌,誓不两立。竟然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瞬息

万变。

李自成为了再次争取吴三桂,又派使臣带着其父的手书与大量金银前去劝他不改初衷。可是狡诈的吴三桂却耍了一个手段:他估计自己降而复叛之举必然惹怒李自成亲率大军来讨伐。于是,一面收下李自成的礼品,分给部下,表示还愿归降,并放回使臣复命以示诚意,实际是以诈降手段稳住农民军,另图良策;另一面却亲自修书派人递

交清军,攀附乞援。清军统帅多尔衮心领神会,等着吴三桂自愿上钩。

李自成率军抢先进攻了山海关,命随军来的吴襄在阵前出面致书劝其子归降。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吴三桂已同多尔衮达成协议,有恃无恐,断然回绝:“父亲叛国投贼,既然不能成为忠臣,三桂也难成孝子,自今日起,三桂与父决裂。如果父亲不早日图反,贼虽置父鼎煮诱三桂,三桂也不顾!”

李自成见吴三桂已铁石心肠,顽抗到底,于是下令向吴军开战。面对农民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与重围,吴三桂惊恐万状,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一连八次派使臣向多尔衮乞援。可多尔衮却按兵不动,袖手静观。吴三桂被迫垂死挣扎,朝农民军杀出一条血路,突围逃离山海关,奔命于关东门外欢喜岭上的威远城清军大营。多尔衮坐在军帐中“直钩钓鱼”,终于等来了吴三桂。他在封地、封王的诱惑下,居然甘心忍受屈辱,剃成满族男人的发型,向多尔衮称臣。据说,威远城这座小小的城堡,就是吴三桂当年亲自监督建造的。如今只剩下颓垣断壁,空场虽被垦为田地,却以吴三桂曾于此剃发降清而闻名中外。

吴三桂降清后,引清兵由山海关入主中原,从而使中原、江南乃至全国的广大黎民百姓在八旗劲旅的铁蹄下备遭凌辱。

割据一方伺机谋反

吴三桂归降清军后又是如何翻云覆雨策划反清的?原来他降清后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对清廷俯首贴耳,其内却是包藏祸心的。他煞费苦心勾结朝臣,并极力物色、收买心腹,肆意挪用公款在云南囤积居奇,招兵买马,准备伺机造反。

时逢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迈多病,上奏朝廷请求撤藩,告老还乡。

,康熙帝以为正中下怀,当即准奏。却不料,康熙这一决定起到了敲山

12321

震虎的作用。当时,吴应熊正在北京,得知这一信息,立即飞马昼夜兼程赶到云南,告诉父亲吴三桂与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大为震动与恐慌。于是,狡诈的吴三桂又玩弄手段:他与耿精忠联手假惺惺地向朝廷上书,请求撤藩,并在奏折中用了一些“仰垦皇仁,撤回安藩”之类皇上喜欢听的辞句,其实,意在试探康熙的态度。

殊不知,康熙巴不得吴三桂等能有此举,将计就计,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当即下了三藩同时撤的诏书,遂派出使臣,分头催促三藩从速撤掉。

吴三桂等人接到撤藩的诏书才后悔弄巧成拙,还面临着朝廷使者的催促与监督。只得一边伪装谨遵诏书,积极撤藩,敷衍使臣,一边背地里加紧策划谋反。使臣见吴三桂一再借口拖延时间,就是不肯付诸撤藩的具体行动,便要回朝复命。吴三桂唯恐谋反败露,一时又无良策笼络使臣,便图穷匕见,除掉了朝廷使臣和云南巡抚,决定以武力对抗朝廷,来维护自己割据一方的势力。于是悍然举起叛旗,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继而,耿精忠、尚之信也随之造反。这就是吴三桂忍了多年的野心,其结果是落得遗臭万年的骂名。

如果吴三桂为明王朝战死沙场,可能会是另一番结果,但吴:三桂最终降清。当然我们不反对吴三桂降清,可问题就出在他对:谁都没有真心降服过。他的政治野心就是自立为王。大乱之后必;有一治,人们不渴望战争,渴望和平,所以吴三桂的做法很难顺

应民意,其失败也就不为怪了。

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