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改制食古不化
这时,平帝年已十四,智慧渐开,知道王莽挖掘太后坟墓,且杀尽舅族,只剩母亲一人,还不许相见,十分愤慨地说:“我若长大,一定报了此仇!”王莽的心腹告诉了王莽,王莽怕日后平帝长大参政,就送入毒酒,毒死了平帝。
王莽压制住群臣的意见,主张迎立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帝。这时,各地的官民纷纷来献瑞,长安挖井得石,上书“安汉公莽为皇帝”等丹红大字,各地符命,陆续来到长安。王莽让人告诉太皇太后,这位喜谀庸碌的太皇太后到了此时才算明白,厉声呵斥说:“这些都是欺人妄语,断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不下诏,让王莽当假皇帝。王莽为假皇帝后不到一月,刘氏宗室就有人起兵讨伐王莽,再加上农民起义军,一直攻打到了长安。王莽派兵镇压,基本消灭了这次联合进攻,王莽的威德似乎又牢固了一层。
这时,王莽又得到了一项符示。原来,梓潼人哀章,狡诈灵滑,看准王莽的心思,想趁机弄个官做。于是,他暗制一铜匣,扮作方士
模样,在黄昏时交给了高祖的守庙官。王莽收到后打开一看,其中断言王莽当做真天子,下列佐命11人:一是王舜,二是平晏,三是列歆,四是哀章本人,五是甄邯,六是王寻,七是王邑,八是甄丰,九
是王兴,十是孙建,十一是王盛。
王莽当然知道这是假的,但他正好弄假成真,借此作为篡权的依据。初始元年十二月一日,王莽率领群臣朝拜高祖庙,拜受金匮神禅,回来后谒见太皇太后,说秉受天命,自己应当当皇帝,太皇太后正要驳斥,王莽已管不了许多,即跑出内宫,改换天子服饰,走至未央官,登上龙廷宝座,文武官员,也一律拜贺。王莽写好诏命,正式颁布,定国号为新,改十二月朔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朔日。
刘婴只是立为太子,并未做皇帝。所以御玺一直由太皇太后保管。王莽派王舜去索取御玺,太皇太后不能不予,便狠狠地往地下一摔,这块自秦朝传下的玉玺,从此便綻了一角。
王莽既得汉朝,便须依照符命所示,尽封11人官职,其余九人倒还好说,只是王兴、王盛二人,乃是哀章假造出来,取王莽兴盛的吉利之意,哪里去寻找?好在姓王的很多,同名者亦在不少,访得一个城门令史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男子王盛,俱拜为将军。
王莽又嫌自己的出身不够堂皇正大,自称为黄帝虞舜的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凡姚、妫、陈、田、王诸姓,皆为同宗。这样,王莽既有了渊源,又有了宗族,可谓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了。
新始建国二年,王莽根据古书《周礼》、《乐语》上的传闻记载,开赊贷,立五均,平物价,抑兼并,发货款。并令凡有田不耕者,城郭中宅不种菜植树者,民浮游无事者,都要交税。采矿、渔猎、畜牧、蚕桑、纺织、补缝、。工匠、医、巫、卜、祝、方技、商贩,纳其利的十分之一上缴。并多次改铸货币,尤其是改动地名、官名,改来改去,
令人记载不清,书写不明,以至下诏令时主明原地名才能看明白。
“王莽改制”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尤其是他食古不化,他不懂得古书上的记载只是一种理想,只能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而逐渐地将其中合理成分慢慢地向现实渗透,而是遵照古书的记载,原封不动地照搬古制。王莽所一贯玩弄的是他那套阴阳家的本领。新朝天凤六年,王莽又宣布每六年改元一次,自言“当如黄帝升天”,其目的是欺骗百姓,但百姓受欺已久,不再上当。新朝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再次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造九庙,黄帝庙高十七丈,工费数百万,造庙士卒奴隶多为迁徙而死。
王莽处心积虑地想篡夺西汉政权,利用弄虚作假、矫情作伪的手段收拢人心,一步步地攫取权力,树立威信。王莽是不是一个纯粹的骗子或者纯粹的野心家,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这样几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设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实际上,王莽身上还是有着浓厚的书生的影子,在托古改制问题上,他一方面确实是在拉拢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他对古代有深厚的感情和真诚的向往,否则,他明知仿效古制并无多大收拢人心的作用,为什么还要坚持那样做呢?
从他发布的政策法令和对待起义军的态度方面,就更能显出他的书生本色。他本以为古礼对百姓会像对他那样有效,所以仿效周代,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德化淳美的社会,但由于他十足的书生气反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成了桀纣。至于对待农民起义,他就更像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学生了。
奸臣之奸各有千秋,奸臣的忍术更有独到之处。秦桧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在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奸臣能像秦桧这样受后人痛恨,在岳飞墓前和岳王庙里,秦桧、万俟高等人被塑成十分丑恶的形象,囚跪在铁栅栏或是铁笼子里。在当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他是奸臣,但他为什么还能立足朝廷呢?实在是他的忍术高明啊!
被俘叛变卖国求荣
秦桧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由于出身低微,早年生活较为坎坷。在徽、钦二帝被擒时,他已官至卿史中丞,算是不小的权臣了。
1126年,钦宗即位掌权未过多久,金军副元帅斡不离就带兵包围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钦宗慌了手脚,准备车驾,企图逃走。主战派李纲等人看见,连忙劝阻,要求钦宗留下,以安定人心。钦宗虽然留下了,但极为软弱,倾向于主和派的意见。当时,金人要求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这时的秦桧尚未露岀卖国贼的嘴脸,他主张只能割燕山一路,余地不能割。
在作为使者与金人谈判的过程中,秦桧也还能坚持上述意见,回
国后又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后来秦桧被金人捉去,不久,同为金人俘虏的徽宗听说康王赵构即位,便修书与金世宗议和,并派秦桧前往。金世宗留下了秦桧,并把他转送给自己的弟弟挞懒,从此,秦桧神差鬼使一般,追随挞懒,成为挞懒的忠实仆人,在挞懒被杀后,他仍忠于金国,以岀卖南宋为己任。
1130年,挞懒带兵攻打南宋的北方重镇正阳(即今江苏淮安),带秦桧一同前往,其意是放秦桧南归。当时有人问挞懒为什么把秦桧放回去,挞懒说:“我曾经多次把秦桧放在军前考验,觉得这个人表面上有些不驯服,可内心里总能委曲求全,做事很合我的意愿。如今要灭亡南宋,只靠武力还不够,还应该内外夹攻,里应外合,如果秦桧能在南宋朝廷中做个内应,我们取南宋岂不是容易得多了吗?”他这番话说服了众人。
秦桧与他的夫人王氏一起“逃”回南宋,在路过涟水时,被南宋水寨统领丁祀抓住,要杀死他。秦桧慌乱说:“我是前朝的御史中丞秦桧,你们应该知道我!”这时,船中的一穷秀才上来凑趣,装作认识他的样子,一见面就大作其揖说:“中丞回来了,这些年辛苦了!”并与他亲密交谈。丁祀见有人认识他,便送他到了朝廷,就这样,秦桧回到了南宋。
秦桧说自己杀死了看守人员,和王氏连逃了将近三千里,回归南宋,朝中许多大臣认为这不太可能,一路之上,金人盘查严密,岂容一对汉人夫妇自由往来?再问起同时被俘的朝臣情况,他也支吾不清,有许多地方不符实情。秦桧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都极力为他辩护,再加上在前朝给人留下的好印象,高宗赵构还是很信任他。
秦桧回到南宋之时,宋高宗正被金兵追得无立足之地,见到了秦桧,仿佛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况且秦桧又自吹跟随挞懒数年,深谙挞懒秉性,并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与挞懒求和书》,信函一到,必能
议和成功。在召见秦桧后不久,高宗竟与人说道:“桧忠仆过人,与其一谈,朕高兴得夜不寐。”秦桧开始了他的卖国生涯。
当时,南宋军队中的将领主要是由河北、山东等地的军人组成,这些人不愿回去受金人的统治,因而,他的策略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高宗不得不以专主和议、植党专权的罪名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务。后来,金人的使节来到南宋,提出的议和方法竟与秦桧的主张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秦桧是早与金人串通好了的。
秦桧被罢相之后,采取的方式是静观以待其变。他深深地知道,金人灭亡南宋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南宋迟早还会主张议和,他也就会被重新起用。果然,在1135年,金主粘罕死,其弟挞懒得势,过了几年,挞懒又恃兵威胁南宋,早已被吓破了胆的宋高宗,又起用秦桧为相,让他主持议和。对于任秦桧为相,朝廷上的许多正直大臣表示忧虑,许多人上书劝阻,但高宗企图让秦桧来往于两国之间,救护南宋小朝廷。
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金人再派来使,重申前几次提出的议和条件,态度十分蛮横强硬。秦桧见高宗态度明朗,他就准备不顾群臣,只抓住高宗一个人,强行推行议和政策。
在与金人谈判的前夕,秦桧再来试探高宗,也促成他下定与金人和谈的决心。在几次朝会之后,秦桧都是一个人独自留下来与高宗密谈。第一次密谈时,秦桧说:“臣僚们多是畏首畏尾的人,不足以与他们讨论大事。议和之事请陛下只与我一人商议决断,不要让其他的人干预,不知可否?”高宗说:“我只派你一个人来主持此事。”秦桧又说:“我对这件事是有信心的,只是不知陛下是否下定了决心。请陛下考虑三天再定,免得我行事时有不方便之处。‘’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谈话。高宗说:“我的信心已经很坚定了!”秦桧说:“我恐怕还有考虑不周,别的方面还有不方便之处,请陛下再考虑三天!”
又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三次密谈,秦桧觉得高宗的信心不再动摇了,就去坚定地实行他的投降方针。
秦桧先拿出他准备好的议和方案,让高宗签了字,然后一个人主持议和谈判,不许其他大臣干预。在议和时,金国派来的使节带来了议和国书,非要高宗跪拜不可,否则,议和不成。正在万分为难之际,秦桧引经据典,说是高宗守丧三年未满,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金朝使者这才勉强应允,由秦桧代行皇帝职权,跪在金使面前,在和约上签字。
冤杀忠臣纵奸有术
此时,挞懒又死于政敌金兀术之手。金兀术不以议和为方针,而是要长驱直入,灭亡南宋。于是,在秦桧签订和约之后一年,金兀术就率兵南下,河南、陕西、河南诸州纷纷陷落,秦桧十分震惊。
金人撕毁盟约,秦桧议和无效,恐怕要遭贬黜了。他为了弄清高宗对金兀术人的真正态度,就找了一位心腹大臣,前去试探。此人见到高宗,试探着问:“金军长驱直入,陕、豫诸州陷落,张浚虽有陷州之责,但毕竟忠勇,尚可委以重任,使之领导抗金。”高宗听了此话,拍案大怒道:“宁可亡国,我也不用此人!”
秦桧得到了这一消息,心也就放回肚子里去了。原来,张浚是一位坚定主张抗金的将领,失陷陕西诸州,并非张浚的责任,乃是由于金兵势大,高宗不用张浚,说明高宗并非真想抗金,还是希望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