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5年,哥白尼前往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学习了医学、法学、神学和天文学。4年后,26岁的哥白尼当上了罗马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在罗马大学,他一直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来教天文学。“地球中心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论证,使它系统化。托勒密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形体,地球静止不动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地球运行。这个观点历来被教会奉为经典,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谁反对这种观点,谁就会被宣判为异端分子,并受到教会迫害。
哥白尼照这种理论教了3年以后,对此感到越来越怀疑。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罗马大学的教授席位,回到波兰,在弗隆堡大教堂担任教士。从此,他获得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哥白尼在弗隆堡购置了一座塔楼,作为观察天体的地方和住所。他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用自制的简陋仪器坚持观察天体30余年。这座塔楼至今还在,被称为“哥白尼塔”。
哥白尼根据30多年对日、月、行星运动的观察和推算,总结以前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1543年出版),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或“地动说”,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天文学。
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大胆地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明确指出:托勒密没有区别现象与本质,而是将假象当成真实。正如人们坐在船上行驶时,往往感觉船并没有动,而是两岸上的东西在向后移动一样,船不动是假象,船前进才是真实的。同样,太阳绕地球旋转是假象,地球绕太阳旋转才是真实。由此,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揭开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新的一页,从根本上摧毁了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这种说法自然受到了教会的反对,这本书直到哥白尼临死前才得以出版。哥白尼不朽著作的出版,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对神学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丢勒赠笔
阿尔布莱希·丢勒(1471—1528年)是杰出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在艺术理论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四卷本《人体比例研究》,主张艺术应以自然为师,“真的艺术包含在自然之中,淮发掘了它,谁就能掌握它”。
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一个勤劳的金匠家里,是金匠众多子女中的一个。在家庭作坊里,他学会了使用金匠的各种工具,特别是雕刻刀。但是,他却对绘画情有独钟。所以,15岁时,他说服父亲送他去画家米歇尔·沃尔格穆特那儿当学徒。沃尔格穆特开着当时城里最大的画店。在那里,丢勒不仅学会了绘画的基本技法,还学到了沃尔格穆特独步一时的木刻技巧。他通过临摹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使自己的技术日趋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
1505年的一天,丢勒去拜访当时的著名画家乔凡尼·贝里尼——威尼斯画派的开创者。丢勒的登门拜访令大画家十分惊讶,同时也深感荣幸。原来丢勒是来向他请教几个绘画方面的问题的。乔凡尼·贝里尼回答了丢勒的问题之后,也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您能不能送我一支您用过的旧画笔?”乔凡尼·贝里尼知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唐突。因为在当时,艺术还带着手工特技和师徒秘授的风气。画家自制的颜料、画笔等常常带有保密性质。但是,乔凡尼·贝里尼对丢勒的作品实在是感到太惊讶了,尤其是人物的须发,既纤细又流畅,他觉得简直就不是人类所能为的。因此乔凡尼·贝里尼认定丢勒的画笔一定与众不同,所以对丢勒的画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丢勒沉默了片刻,答应了他的请求。乔凡尼·贝里尼欣喜若狂。
过了几天,丢勒抱来了一大堆他用过的旧画笔。乔凡尼·贝里尼看过之后非常失望,因为这些画笔全都是最普通不过的画笔。
乔凡尼·贝里尼对丢勒产生了怀疑,认为丢勒不愿意把真正的画笔拿给他看而故意骗他。敏感的丢勒什么也没说,他在这堆破笔中随便拿起一支蘸上颜料,当场为乔凡尼·贝里尼画出了一缕柔软、纤细、波浪式的女性秀发。看到这一情景,乔凡尼·贝里尼对丢勒的画技既惊叹又佩服。最后,他从那一堆旧画笔中拣了一支留作终生纪念。
丢勒是一位具有旺盛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其中以木刻组画《启示录》最为著名。这组画由18幅画组成,其中又以《四骑士》一幅最杰出。《四骑士》画的是象征疾病、战争、饥饿和死亡的四个骑土破空降落大地的形象,四骑士被刻画得很有气势、凶猛异常。其中的饥饿骑士衣着华丽、脑满肠肥,具有意味深长的讽刺意义,被四铁蹄踢倒马前的有僧侣、贵族,表现出艺术家对封建制度的憎恶。丢勒的版画除了对宗教题材进行新的诠释外,还对某些理性观念和自然精神进行哲理思考。
三、历史难解之谜
文艺复兴发源于哪国
早期文艺复兴发源于14世纪初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先决条件。意大利面临地中海,有许多重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波伦亚、罗马等城,多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枢纽,工商业很发达。在14世纪和15世纪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手工工场,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资本家和被剥削的雇佣工人。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和扩大自己的财富,不仅力图树立新的法权和法权观点,而且也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神学世界观,主张改变维护封建制的各种传统观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关心生产,注意改进技术,也重视发展科学。他们因为需要掌握原料性能、革新生产工具,需要开辟商路、改进运输、扩大国内外市场,因此对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如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探讨的课题。他们还希望出现新的文学、艺术作品为新兴资产阶级制造舆论和提供欣赏享乐。他们要求培养出通晓罗马法、国际法规的人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扩大海外贸易服务;希望能够有经营工、商、金融企业的“能干”的人才为他们服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他们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资产阶级新文化。
达·芬奇的身世之谜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杰出的画家。他不仅在艺术上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而且在其他方面如数学、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以及物理学等领域,也都有着杰出的发明和不朽的贡献。恩格斯就曾经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盛赞过这位科学伟人和艺术大师。
达·芬奇去世几个世纪以后,他的日记陆续公开发表。它展示给人们一个奇异的人类智慧的世界:各种各样涉猎于多种学科的设计草图和构思模型,其中很多可称得上是现代发明。如:飞机、潜水艇等等。它们有的十分接近现代产品的形状,使人们不能不为之感叹。假如达·芬奇当年要集中精力于技术发明,可能会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加快几百年。
近年来,欧洲一些专家学者对达·芬奇的生平进行了认真而又广泛的研究,试图发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对他的一生的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使人大为惊奇,他已完成的全部雕塑、绘画、各种发明和研究等工作,就是连续不停地做,至少也需要74年创造性的劳动。这简直难以想象,一是他只活了67岁,其次,他也不可能不休息地工作,有大量史料证明,达·芬奇的艺术创作是十分严谨的,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艺术创作有时慢得让人难以容忍,这使他能高效率地完成全部创造的说法,更显得令人难以理解。因此,达·芬奇的成就确实令人惊讶和叹服。
一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达·芬奇不仅从未有过助手和辅助工作人员,而且从他的大部分非艺术创造的记录中,也很难找到他从事科学实验和研究的记述。可奇怪的是,他的各种杰出设计,不仅使与他同时代的专业工程师,就是后世的科研人员也佩服至极。只是他的所有发明都写得言简意赅,这使专家们产生了疑问:达·芬奇是靠自己的工作和独立思维完成创造和发明的吗?
从达·芬奇的生平中,人们也感觉到了某种神秘气氛。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一生之中都躲避着那些被他认为是“多嘴的动物”的女人,这样使他从事的事业处于高度的机密之中。这使专家们更怀疑达·芬奇是得到神秘人物的帮助的。
他的狭小的社交圈,使人们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达·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身上。这是一个终日与达·芬奇形影不离的人,他是一位体格强壮、面目慈祥并且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具有十分丰富的阅历,曾经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统治者和圣人的接见,还带回了许多古埃及和古阿拉伯的书籍。据载,他是一位优秀的机械师、雕刻家、水力专家,同时又热衷于炼丹术和妖法。只是因为他身份低贱,所以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根据这些史料认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一位不能低估的合作者。
《蒙娜丽莎》的主人公是谁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是艺术巨匠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这幅画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洋溢着一种现实精神和世俗气息。那种颇令人感到神秘的微笑,其实正是这个时代某种不可隐逸的希冀与追求。画中的女主人公,以她神秘的微笑,震慑了世人。
我们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到,在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微凝的双目间,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一丝不易觉察的自然、纯真而又朴实的人性与情感,幽幽地从那掩饰不住的内心激动中流了出来。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那双随意交搭的双手上,透过柔润而丰满的肌肤,精谨而准确的结构,自然而生动的姿态,感到一种富有青春活力的生命和血液,正在不羁地运动和流淌,这是鲜活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与情感之魂。达·芬奇正是以这样一位活生生的现实人物,体现出一种脱尽宗教禁锢之后,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富有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和人生之美。另外,在形式处理上,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端坐的身姿与交搭的手臂,都结构在一个金字塔般的三角形构图中,大方、端庄而又稳重。同时,又将深暗的服饰与明亮的肌肤,形成富有光感的对比与节奏,既宁静谐和又响快冲动。特别是面部、胸部和手部上那自然而富于变化的明暗转折,精致而微妙地表现出人体肌肤的弹性与肉感。几笔流畅的衣纹,不经意地点缀出服饰的华丽质地。背景的处理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石桥、流水、树丛、小径都在朦胧的空气透视中,委婉地向远方隐去,以虚幻的空间将实在的人物形象推在观者的面前。
可见,《蒙娜丽莎》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手段,紧密地凝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特征,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杰作。
画中的主人公是谁?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待解之谜。据说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城一位富有商人的妻子,有着富贵而又自足的生活环境。达·芬奇为了表现一种富有人性之美和生活亲近感的理想形象,选择了这位当年只有24岁左右,青春活力正旺的女性做模特儿。同时,达·芬奇为了使自己能够在作画过程中,准确地捕捉到模特儿最微妙的表情和最动人的瞬间,他特地聘请了一班乐队在帷幕后为蒙娜丽莎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以使其不至于疲乏和困倦。这种创作方法,使蒙娜丽莎那富有魅力的青春形象和那个时代的人文状态,永恒而鲜活、真实而饱满地留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