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老子o第七十六章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亡后就变得干枯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败灭,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才欣欣向荣。
老子通过对周围自然物象的冷静观察,提出了这个命题。人生时很柔软,死后僵尸硬邦邦;草木初生很柔弱,死后枯槁坚硬。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属于生存的一类。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摧折。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摧毁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最低下最柔弱的水,能攻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所以,道以柔弱发挥作用,柔弱胜刚强,柔弱之物富有弹性、韧性和生机,而坚强的东西已丧失了较多的生命力。
老子认为,任何强大的事物都要走向反面,一味追求强是违背道的精神的,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因此,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即所谓“强梁不得其死”。因此,老子的意思是不要逞胜好强,尤其不要以强对强;而应守弱用柔,谦下不争,如此才能进退适度,游刃有余,克敌制胜。。
老子还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因为“柔弱”可无坚不摧,所以老子提出“守柔曰强”。
然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谁都明了,但在以强权、暴力为主导的社会中,真正去实践的人微乎其微。所以,老子告诫领导者要身体力行,“知其雄,守其雌”,才能众望所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知其荣,守其辱”,才能奋发向上,成就事业。
一天,有一个人问苏格拉底:天有多高?他回答说:只有三尺高。这个人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回家后认真思索,明白了苏格拉底是在告诉他一个重要的处事哲理。这就是:人要低头,要谦和,要^7^弱o
要善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弱者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提高自身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可以避开竞争对手的注意,以利于自己积聚力量,等待有利的时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但是在竞争强烈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示弱呢?
大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在别人面前展示坚强美好的一面,自然地想掩饰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可是有研究社会心理学专家的指出,适当地在别人面前表现你比较脆弱的一面是一种坦诚与接纳的态度,会让别人产生想接近的感觉,心理距离可以很快拉近。
在自己明显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淡化自己的光芒,充分尊重别人。这种示弱并非真正的弱小,而是一种主动把握生活的自信和从容。
你是否有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请先示弱。如果我们不能征服环境,那就先适应环境,再试图找出征服环境的方法。你是否已经准备充分?如果没有,请示弱。经历过就是经验,为有经验请多经历。你是否已经有必胜的把握?如果没有,请示弱。不要觉得丢脸,其实,你是为了成功而暂时示弱,并非永久示弱。
示弱是最高的智慧。有时是谦虚,有时是宽容,有时是忍让。向人示威,人人都会;向人示弱却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示威者能得一时之利却往往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示弱者一时忍让,不逞能,不占先,肯退让,却能最终获得长久的成功。
:w老子的提醒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摧毁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任何强大的事物都要走向反面,一味追求强是违背道的精神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不会有好的结局的。守弱用柔能’进退适度,游刃有余,克敌制胜,可以得长久。
处世需要“柔道”功夫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o第七十八章
【译文】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克坚强却没有东西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无形的力量改变着它们。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却没有人实行罢了。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
北风与太阳各自为自己的本领高强争论起来。结果,它们约定能够让行人脱掉衣服的,就算胜利。首先北风上场,为了让行人脱衣服,它使劲地刮强风,可是行人却赶紧将衣服裹住。轮到太阳了,它首先以柔和的光线照射,行人于是脱外套。接着,太阳再照射,行人受不了啦,赶快脱掉衣服跳进河里面去了。
中国与希腊是相距遥远的国度,却有同样的以柔克刚的思想和方法。
尧帝的时候,大洪水不断侵袭中国,灾难期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尧帝命令稣从事治水工程,蘇费了九年的岁月,致力于解决洪水的问
280
题,可是他采取的办法是筑堤的方法,结果失败了。而大禹治水则是用疏导的方法,替水筑道,以柔胜刚,取得了成功。
以柔胜刚,是智慧的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智慧的人处世的坚定信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
太极图,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圆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涵,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哲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与事的最高准则。
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的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
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
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成熟的标志。愿我们每一人都学会以柔克刚的生存之道,开心生活。
手的簇醒
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则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
锻造一颗柔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