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华取名艺术大全 第2章 >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4页)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4页)

我们从《西游记》的这些描写中,可见辈分字在佛门中十分流行。不妨把孙悟空一系的辈分字序列与俗名的辈分字序列做一对比。

佛门辈分字:

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孔府辈分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从中可见两者在形式上如出一辙,都连缀成文,自成序列。不同的是佛门辈分自应体现佛教精神,而孔府的辈分字则必体现儒家理想。

整个法名都体现佛教精神。“字以表德”,表的是世俗之德,法名亦表德,表的是佛家之德,名字从来就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存在姿态,即已皈依佛门,取的法名自然应体现佛门之内的存在姿态。佛家讲“四大皆空”,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讲勘破尘障、觉悟真如,因此,佛家法号常用“空”、“无”、“觉”、“悟”、“了”、“真”、“如”、“慧”等字眼。孙猴子的法名“悟空”就很典型,其他如了空、了性、觉来、觉澄、慧可、慧能、慧琳、智山、智正等,都属此类。此外,玄、妙、明、志、净、神、超、圆、道、竺、僧、昙、宝等也是佛家法名常用的字眼。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世俗的名字多男女有别,男女各有其名字用字之偏好,因此,一闻其名,就知其性别,但佛家法名却男女无别,单从法名,无从判断其人是僧是尼。这是因为,佛家绝情去欲,也弃绝了性欲,因此佛门中性别是无意义的。佛门中非但不强调性别差异,而且在各方面都故意抹杀人的性别特征,如尼与僧的法衣,在色彩款式上就无区别,由此可见,佛门法名性别色彩之淡漠,自是情理中事。

法名所用文字,大都取自弘扬佛法、法海无边、善良聪慧、大彻大悟等佛教教义,或取自佛教天界众神、圣者、仁师之名。据比丘明复编的《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台湾方舟出版社1975年版)统计,法名中最常用的字有:觉、悟、空、了、道、云、因、果、净、心、清、智、慧、惠、僧、玄、灵、宝、妙、行、明、法、竺、佛、如、性、真等,其中尤以慧、道、智、法、圆等用字频率最高。如以“慧”取法名者,有创立因果报应说的东晋高僧慧远,禅宗创始人、唐代高僧慧能,另有慧文、慧舟、慧安、慧光、慧果、慧觉等共291人。约占全书所收5326个法名的6%。和尚有法名,道士有道名,凡出家为僧,寺庙的长老都要给他(她)取一个法名,如“通惠”、“三藏”、“鉴真”、“海灯”、“惠海”、“圆觉”。

这些法名大多来于佛家的典籍、教义中的用词。另外,各宗派亦有字辈谱,每一辈须取谱中一字。如禅宗的字辈谱为: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道士的道名如“太真”、“灵素”之类。道教的名宗派亦有按辈起名的规矩,如混元派字辈谱为:

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圣师

金木水火土

四、从宫廷到民间——封号、谥号、称号

封号、谥号是古代帝王授予的一种称号,如封某个儿子为“太子”,封某个功臣为“××侯”,封某位女人为“××夫人”;谥号是对死者的追认,如清代的林则徐,谥号为“文忠”。宋代的包拯,谥号为“孝肃”。

据记载,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也就是说,号是对人的名字的尊称或美称,起号之人早期多为圣贤、隐士、文人。例如:老子,字老聃,号广成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诸葛亮,别号卧龙等。

古代,皇帝的儿子一般用带“王”的封号,例如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女儿则用带“公主”二字的封号,如“文成公主”。

“号”有的是人活着时候被封的,如诸葛亮号为武乡侯,另有别号卧龙先生;张良号为留侯。号也有的是在人死后被追封的,称为“谥号”,例如:诸葛亮的谥号为忠武,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古代号的作用有的是表明等级,如“王”、“公主”;有的是表示功绩,如刘子项号为平西将军,王延之号为镇南将军;有的是评价个人生平行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具有歌功颂德的作用。

称号,如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孙思邈被称为“药王”,神农氏被称为“炎帝”,轩辕氏被称为“黄帝”。

除了宫廷,民间有些名人号是后人给加的,如“大成至圣先师”是孔子的号,又如“诗圣”、“药圣”、“茶圣”等等。

再如东汉末医学家华佗(?~208),他与三国时政治家曹操(155~220)是同时代人又是同乡。华佗在中国医学史上就有“神医”之称。

华佗的本名叫什么?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他的真名应是华旁(古敷字),“旁”为开舒的意思;他的字“元化”,“化”与旁为同义;而华佗其实只是他的绰号。华佗一词,出自梵语“阿伽佗”译音,是药神之意。华旁出生时,印度佛教已传入我国,由于华旁医术高明,而尊称他为印度神话中的药神——华佗,这也暗合他的“华”姓。至于他的本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道了。

及至今日,如“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等,都是称号。

五、帝王——徽号、庙号、年号

对于属帝王专有的,还有徽号、庙号、年号。如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徽号是“太祖高皇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徽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徽号是用以称颂帝王功德的。

庙号不同,它是表示一位帝王在宗庙之名号,如高祖、太宗、玄宗,一般称呼是在庙号前加上朝代名,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

年号是纪年用的。古时每一个皇帝继位,从继位这一年起,都要立一个新号。如“嘉靖元年”,一直到他死去,然后另一位皇帝继位,又立一个新的年号。如果一个皇帝在位20年,则这20年中,每一年都按他的年号纪年。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在位61年,他在位期间,便有“康熙三年”、“康熙十八年”等。由于明代以前的皇帝常常在位期间更改年号,所以史书上多以庙号称呼他们,如“唐玄宗”、“唐太宗”等。明代以后,实行一帝一号制,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故而史书上多以年号称呼他们,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

六、类群统称——群体之名

个体的人有独自的姓氏名号,群体的人也往往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关系或者相同特性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代称。一般情况下,这种群体代称不可能自封,而是约定俗成,并且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得以流行于世。在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一类群体代称,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具体所指,就会陷入茫然与困惑之中,不知所云。

群体统称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类型:

1.以数字总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