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华取名艺术大全 第2章 >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3页)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3页)

“散原精舍”(近代陈三立)

“少室山房”(明胡应麟)

……

另外尚有屋、居、庐、院、舍、阁、榭、寓、巢、舫、坞、洞各字。室名的前半部分内容,与文人自取别号相似,斋室起名的自由度虽然大,但也能有一个大致分类:

1.依傍景观

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如“听松轩”、“兰雪堂”、“塔影园”、“芳兰轩”等。

2.寓意箴儆

即以先哲遗训、至理名言为警铭或自励,如“去伪斋”(明吕坤)、“勤补堂”(清陈允衡)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室比较出名的,据《老学庵》(《剑南诗稿》卷33)一诗注解:“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也属于这类情况。

3.景仰先贤

即以斋号表示追慕先贤的心迹。如“老学后庵”(清何兆漉),一望可知与陆游之“老学庵”的联系;又如元末王冕自号“煮石山农”,清人王孝咏斋号“煮石山房”,亦后者有心追步前者之例。又比如“孙康映雪”的典故,向来被奉作勤奋读书的楷模,而元人孙道明,明人孙道易、孙德和清人孙继谟等,皆以“映雪斋”、“映雪山居”等作斋号,几同显示宗亲血缘的门榜了。

4.标示珍藏

即以平生罗致之精品相夸示,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使用者的情趣所在。

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姓名已晦的“脂砚斋”,据论者言,斋号便是因其收藏有一块明代万历时苏州名妓薛素素的脂砚而起。这块珍贵的脂砚曾与《红楼梦》佳本一起落入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手中,端方调任四川时曾随身携带。及辛亥革命中端方被杀,《红楼梦》佳本不知去向,脂砚则流落于蜀人藏砚家方氏手中,以后又被吉林省博物馆购藏。

这一类斋号直到现在仍盛行收藏界中。如民间藏盂第一家陈玉堂先生藏有历代水盂、笔洗等五百余只,榜室名为百盂斋。

也许和刘禹锡做了篇《陋室铭》有点关系,不少文人雅士都爱通过自己住房条件困难来强调个人的寒酸潦倒,于是又有了(清周志嘉)“蜗庐”、(清凌泰交)“啖芋斋”、(清张度)“蟋蟀窝”这一类室名。有些可能是实况,如明代村野学士陈五聚,据说一辈子没住过瓦房,故以茅窝自署;又如元代画家王行,落魄时曾以半庵为室名,恐怕是只有半间房栖身的写照。但是像梁鼎芬这样当过品级不低之官员者,居然也自署破庵,这就有些矫情的成分了。

因为室名来由条理有限,所以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取同一室名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读书人多爱以藏书的多少来自夸知识渊博,陈德芸编写的《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由宋迄清称万卷楼者有13人,称万卷堂者有8人。刻意求奇的斋号也是不少的。和别号的使用相似,当别人以斋号相称使用者时,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示。惟欲使斋号使用频率和流布范围达到别号程度,则不太容易,更需要借助作品或其他创作成果的传播与知名,辛弃疾的别号稼轩是这样,洪迈之容斋也是这样。称室名时还有省去一字的习俗,比如邵懿辰所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常有莫郧亭有旧钞本、缪艺风有藏本等文字。清人缪荃孙之斋号为艺风堂,称缪艺风时,把个堂字省略了,这与宋元之际人呼贾似道为贾半闲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第七节

其他名称细则

一、日渐式微的“表字”——字

许多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完整的名字包括“名”和“字”两部分,“名”与“字”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既可各自独立,又可相互依存。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为表里,故又称“表字”。如“张飞”这个名字,“飞”是名,字“翼德”是对“飞”的解释:飞翼之德。如宋江,字公明;诸葛亮,字孔明。

“关羽”,字“云长”,意为“羽者,云之长”。“刘备”,字“玄德”,意为“玄德具备”。唐代诗人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居易而乐天”,名与字互补。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樊哙等都是有名无字,因为他们以前不是刀笔小吏,便是贩夫走卒,是无取字资格的人,刘邦手下惟有留侯张良有字叫子房,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中国人取字习俗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走向衰退,其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对陈腐观念的冲击,人际交往中称名逐渐被人接受。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取字习俗便自然消亡,现在的人对“字”也就逐渐陌生了。

二、非常情况——代号与化名

化名也就是改名,在这里只是就特殊情况下的改名加以论述而已。指在某种特定的境遇里,人们不便或者不许可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便只好“改名换姓”,另取代号、化名。在历史和现实中,这样的情形时时可见。《说文》解释:“俗者,习也。”张守节《史记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使用代号和化名的现象,也可视为一种习俗。

战争年代使用代号,是为了便于保守军事秘密,特别是做间谍工作的,更必须如此。电影《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年轻英俊的团参谋长少剑波,他在小分队里,被称作“203首长”。这“203”,就是少剑波的代号。

战争年代,不仅像少剑波这样的中级指挥员有代号,而且比他的地位高得多的统帅部成员,也有各自的代号。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原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代号分别为101、102、103。为了保密,这仅限于“东总”指挥机关里的人知道哪个代号代表谁。

另一方面,在并不需要保密的情况下,人们也常常使用代号,则是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例如,召开运动会,所有参赛的运动员。

三、佛、道之名——法名、道名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中有个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本名鲁达,智深是其法名。鲁达因行侠仗义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郑屠,惹了官司,只好暂且到五台山文殊院中避难。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写了长老剃度鲁达的故事。

鲁达要皈依佛门,首先要改俗名为法名,这是佛门的规矩。取了法名的智深,莽汉鲁达就“立地成佛”了,成了正式的佛家弟子。

起法名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佛门称为“剃度”,包括净发、受度牒、受袈裟、摩顶受戒等,这“剃度”的“度”字很能说明问题,表明净发、起法名等一系列仪式,目的是使一个人从世俗世界“过渡”到佛法世界。

起名是过渡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妨把佛家的剃度授名与宗法社会的加冠授字作一下对比,两者虽然旨趣迥异,但却颇有相似之处。“冠礼”是由孩提世界进入公共社会的过渡礼,“剃度”是退出公共社会进入佛教世界的过渡礼;“冠礼”有束发,“剃度”有净发;“冠礼”有加冠授服,“剃度”有赐袈裟;“冠礼”有对忠、孝、悌、友等世俗道德的训示,“剃度”有对佛门戒律的“摩顶受戒”;最后,“冠礼”有对“表字”的命名,字为“成人之道”,而“剃度”则有对“法名”的命名,“法名”是成佛之途,由此可见,“剃度”和“法名”与“冠礼”和“表字”虽然背道而驰,但前者在形式上却模仿了后者。

“法名”对世俗名字的模仿不仅表现在命名的仪式上,也表现在“法名”的形式上。如前所述,为了标志血缘,人的名字有姓氏;为了标志一个人在这一血缘链条中的辈分,人的名字中有辈分字。佛门中人,虽无肉体和血缘上的联系,但他们都是佛的信徒,都继承了同一宗教的精神血缘,佛祖释迦牟尼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祖先。因此,佛徒都姓释。一个人一旦皈依佛门,他就摈弃了原有的世俗姓氏,而是以“释”字冠于其法号之前,如清代画家石涛出家为僧,法名道济,即可称为释道济。因为佛教法名都姓释,因此人们常统称佛家为“释氏”。

佛徒“法名”还有“辈分字”。佛门中人虽说断绝俗念、六根清净,但论资排辈的习俗却连佛门也无法摆脱。实际上凡是一个组织,总不可避免要排座次、论辈分,家庭如此、政党如此、黑社会如此,佛门中也不可能免俗,只有排定辈分座次,才会长幼有别大小有序,不至于乱了规矩。佛门中的辈分自然不是按出生早晚论,而是按人佛的先后论,先人佛门者,道行就高,辈分自然就高。佛门的辈分体现在法名中,在形式上,与俗名中的辈分没什么区别,也是在名中嵌入一字,表示辈分,而不同辈分的字也自成序列,是由前辈师祖拟定好了的。

《西游记》讲花果山上的石猴周游世界学功夫,拜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为师,祖师要为他取个法名,书中写祖师道:“我们中有12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是第10辈之小徒矣。”猴王道:“哪12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12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于是,天地间就多了个无法无天、翻江倒海、大闹天宫、降妖除怪的雷公脸和尚孙悟空。

孙悟空后来助唐朝和尚玄奘到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又接连收了猪八戒和沙和尚俩徒弟,唐僧给这两个徒弟分别取法号为“悟能”与“悟净”,则又是以“悟”字为辈分字了,之所以以“悟”字为辈分字,是因为第八回中观音菩萨劝说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助唐僧取经时,两人曾有下面这段对话:

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了,叫孙悟空。”菩萨大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