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猴戏艺术家郑长泰艺名“赛活猴”,其子郑法祥就叫“活猴”;盖叫天之子张剑鸿师承盖派,艺名为“盖叫天”;浙江著名绍剧演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宗义艺名“六龄童”,又称“当代猴王”,其子也酷爱猴子戏,炼筋锤骨,技艺高超,艺名为“六小龄童”。
也有的艺名是因仰慕且宗法名师而来。如京剧演员孙毓壁艺名小振庭,出自武生俞振庭;评剧演员李再雯艺名小白玉霜,出自前辈评剧名演员白玉霜;沪剧老演员筱文滨这一艺名,则是从张文滨而来的。
4.登台龄童,用以纪念
有的艺名是根据演员正式登台演戏那一年的年龄起名,具有纪念意义。演员学艺的年龄往往比较小,所以这类艺名大都是儿童的年龄称谓,显得天真可亲。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七岁时就开始演戏,初出茅庐,身手不凡,故名“七龄童”,以后又改为“麒麟童”。无独有偶,浙江绍剧著名演员章宗信,也是七岁演戏的,艺名也叫“七龄童”,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演的猪八戒赢得了观众的极高赞誉。前面讲到的演孙悟空的绍剧演员“六龄童”,自然是六岁开始演戏了。绍剧名演员中还有一位十三岁演戏的王振芳,艺名“十三龄童”,他在《于谦》一剧中扮演的于谦形象曾饮誉京沪。
5.中途下海,出自原行
有的演员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中途下海的,他们的艺名往往出自原来的行业。如秦腔名演员刘立杰,原是木匠,演戏出名后人称“木匠红”;康正绪原是做白菜买卖的,出名后称为“白菜红”。
6.形象鲜明,先声夺人
有的艺名生动地概括了演员的鲜明舞台形象与高超的演技。如清初山西梆子戏名演员祁彩芬艺名“水上飘”,以“水上飘”喻其舞台动作灵活轻松、舒展自如的造型美。山东五音戏演员邓洪山擅演美婉动人的花旦,倾倒观众,艺名“鲜樱桃”。此外如汉剧名演员陈伯华艺名“小牡丹花”等,都是观众对她们优美舞台形象的艺术概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取艺名的方法
艺名是否有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当演员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引起观众的注意。
艺名有多种形式,以演员的艺名为例,分析如下:
1.姓名形式
例如:高镇山,艺名高庆奎。
何凤仪:艺名何老凤。
王德臣:艺名王二浪。
黄国雄:艺名黄不灭。
褚学发,艺名褚大撸。
2.非姓名形式
例如:常宝霆,艺名小蘑菇。
李寿山,艺名一条鱼。
孙玉林,艺名小利巴。
刘成基,艺名当头棒。
张兴隆,艺名三骡子。
两相比较,采用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雅,采用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俗。从艺名的使用价值来看,倒是比较俗的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作为艺名,一味地追求文质彬彬,落入文人自号的俗套,倒给人俗不可耐的感觉。倘若想方设法俗到好处,倒显出几分雅意来。
六、取艺名的技巧
1.利用纵向联系取名
在相关的演员之间,艺名有时可能发生纵向或横向的联系。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演员巧妙地借用前代演员的艺名。
例如:白玉霜——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李桂珍的艺名,在评剧界和评剧观众中,可谓无人不晓。其后的评剧演员李再雯则取艺名“小白玉霜”,这对评剧观众来说显然是有诱惑力的。
例如:叫天子——小叫天——盖叫天。
“叫天子”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志道的艺名,他的儿子谭鑫培承继家传,推陈出新,故取艺名“小叫天”。其后京剧演员张英杰则取艺名“盖叫天”,可谓艺高胆大,出言不凡。
在我国,一向有忌讳使用长辈名字的习俗。当代人虽然不甚忌讳了,但为子女命名时,一般还是不喜欢使用长辈的名字。演艺界则不同,即使不使用艺名,也喜欢在下一代的名字里,留下上一代的痕迹。例如:言菊朋的儿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儿子叫李少春。这种父子名字同用一个字的现象,一般是有条件的,即下一代必须同上一代有家学渊源的关系。
这种前后相承的艺名,目的自然是想借助前代演员的声誉来吸引观众。但观众的眼睛是哄不得的。借用前代的艺名,至少表演技艺同前代演员不分伯仲,要有继承,有所发展,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失去观众。舞台艺术是直观的,冒牌的假货很难找到市场。因此,“处处挂牌镊子张”的情景,在演艺界一般不会出现的。
2.利用横向关系取艺名
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几个或者更多的演员采用同字的模式取艺名。例如:
恩庆社——学生取艺名全有庆字,如胡庆元、胡庆和、胜庆玉等。
恩荣科班——学生取艺名全有荣字,如陈荣会、张荣秀、黄荣达、郭荣仁、吴荣英、裴荣庆等。
益加班——学生取艺名全有益字,如王益友、侯益才、侯益太、唐益贵、李益重、王益荣、李益广等。
还有的班社像起法名似的,连姓氏都不要。如醇王府班的学生均以荣字打头取艺名,譬如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