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的艺名
文艺工作者都有取艺名的习惯。往往他们的艺名为人们广泛接受后,本名反而被人淡忘或不被人所知。如粤剧名演员邝健廉的艺名是“红线女”,电影艺术家赵风翔的艺名是“赵丹”,京剧演员张英杰的艺名是“盖叫天”,评剧名演员慧敏的艺名是“白玉霜”,越剧名演员袁天竺的艺名是“筱牡丹”。
港台影视明星刘德华原名刘福荣,关之琳原名关家慧,成龙本名陈港生等等,由于他们艺名用得多,深入人心,以至于许多人只知他们的艺名,而不知其本名。下面我们略述盖叫天改名的事例: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号蒸南,原先的艺名叫“金豆子”。
他13岁那年,随大伙到杭州演戏,大家商量着为他另起艺名。改什么艺名好呢?英杰想到了当时名震艺坛的文武老生谭鑫培的艺名“小叫天”。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名金福,湖北武昌人。幼年随父亲谭志道(著名老旦演员)进京,师事程长庚。早年的京剧以唱为主,谭鑫培的嗓音有高度,清晰有力。清同治、光绪年间他常进宫为皇上、太后演出,有次他唱《四郎探母》时,一声“叫小番”,声震四座,慈禧一高兴,为谭鑫培赐名“小叫天”,由此谭鑫培名声大振,在京剧界出现“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想到这些,张英杰谦逊地对戏班同行们说:“谭鑫培艺名叫‘小叫天’,我就叫‘小叫天’吧!”
不料张英杰的这句话竞招来在座一位同行的讥笑:“哼,你也配叫这名儿?”
少年气盛的张英杰当场同他顶起嘴来。英杰想,我不但要继承前辈艺术,还要盖过“小叫天”。人争一口气,他索性更名为“盖叫天”,意思要学习和超过“小叫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到名副其实,盖叫天勇于探索,他把武术作为设计武打艺术的基础,创造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武打套路和刀枪把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他致力于表现人物性格与气质,以武松戏为例,经他亲自编演的武松戏多达十余出,从武松打虎到十字坡、蜈蚣岭,他根据不同时期武松性格的变化,设计了不同的武功技巧,被誉为“江南活武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创立了盖派艺术,注重造型美,讲究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形成了“武戏文唱,假中有真”的盖派特色。
一、什么是艺名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
二、艺名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等。
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
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
种种艺名多与他号中的俗号分不开。
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
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一位叫“刻刀张”的张风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品,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三、艺名的共同特点
1.通俗
通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号中的俗号。
2.吸引人
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3.自定义
有不少演员的艺名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
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旦角演员,即“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四、取艺名的途径
演员的艺名,往往是其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的形象体现,艺名在广大戏剧观众中的知名度,是与演员的演艺成正比的。对于艺名的来历,在戏曲界不足为奇,概括起来,演艺界取艺名,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1.科班出身,取自字辈
从前演员拜师学艺,往往要由师傅选取艺名。这种艺名根据字辈排定,同一时期学艺的学员称为一辈,其格式为“姓+字辈+其他字”组成,“姓”仍是各人的原姓;中间一个字为“字辈”字,固定不变;后一字自由选取。如京剧科班“富连城”就是这样,“富字辈”有马富禄、谭富英等,“连字辈”有马连良、刘连荣等,“盛字辈”有叶盛兰、高盛麟等。其字辈为“喜、富、连、盛、世、元、韶”。
科班出身的演员,以字辈统一排行选取艺名的方式,几乎遍及各大剧种。例如浙东的越剧,师承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的学员,以“东”字为辈,有张东娟、张东珍等。昆剧界也如此,如穆藕初在抗战前办的昆曲传习所,学员以“传”为字辈。著名昆剧《十五贯》中扮演况钟的周传瑛,和扮演娄阿鼠的王传淞,以及经常和俞振飞搭档演出的名丑华传浩,即为“传字辈”出身。
2.拿手好戏,观众美誉
这类艺名是观众对演员拿手好戏的美誉,通常以演员擅长扮演的剧中人物起名。如上面讲到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又如京剧界叶盛兰被誉为“活周瑜”,萧长华誉为“活蒋干”,元世海誉为“活曹操”,谭富英誉为“活鲁肃”,马连良誉为“活孔明”。秦腔名演员王秉中有“活赵云”之称。这类艺名,实际上是对演员艺术个性与演技的高度评价,是一种荣誉性质的外号。大凡在观众中有此殊荣者,也就成了剧团的挂牌名角。
3.承师传名,以继流派
戏曲界的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里,在表演艺术的创作风格、艺术倾向和擅演角色上,相近或相似的演员所形成的戏曲派别,他们是一支上承宗师,下启新秀的艺术梯队,有的往往出于一家。他们的艺名具有浓厚的承传宗师的色彩,通常在上辈艺名的前面冠以“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