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华取名艺术大全 第2章 >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9页)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9页)

7.部首改动者

罗大冈(翻译家)原名——罗大刚

高士奇(科普作家)原名——高仕镇

沈尹默(诗人、书法家)原名——沈君默

8.添字改名法

闻一多(诗人)原名——闻家骅

胡瓜(演员)原名——胡自雄

冯毅之(作家)原名——冯登瀛

苏芮(歌星)原名——苏瑞芬

9.删字改名者

吴晗(史学家)原名——吴春晗

沈力(主持人)原名——沈立环

李超(戏剧家)原名——李超然

朗平(排球教练)原名——朗小平

萧乾(作家)原名——萧秉乾

第五节

文人墨客的笔名

一、什么是笔名

笔名是假名的一种,笔名大多是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的一种署名,这种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关系,有的和原姓名没有关系。

通俗地讲,所谓笔名就是写作者发表作品时署名的一个符号。关于笔名的来源,一般认为它兴起于明清时期,是话本小说流行以后而出现的一种命名现象。当时作者所写的东西多属乡里民间流传的故事、村言,被一般文人士大夫认为登不得大雅之堂,为了避嫌便取一个新名字来发表自己的作品。由于这种起名形式的确有较大的实用性,便广为文化人所采用。

据考证,中国早期以笔名刊署于著作之上,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金瓶梅》的作者。由于他在书上署名“兰陵笑笑生”,至今我们还不知他的真实姓名。相传他的父亲被当地的一位恶霸所杀,他有意报仇,但多次都未能得手。后来他得知这位恶霸喜欢读书,在读书时又习惯用食指沾取唾液翻动书页,便写了《金瓶梅》一书,并在书页上涂上剧毒,想法让人送给恶霸。恶霸一见,果然爱不释手,连翻连看,最后终于中毒身亡。这则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也可知作者没有在书籍上署自己的真实姓名,的确有他的苦衷。

起笔名的历史原因是相当复杂和多样的。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满族统治者大搞民族歧视,大兴文字狱,一些文人士大夫想著文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而又要保全自己,因此也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笔名。清乾隆年间流行的《豆棚闲话》署名圣水艾纳居士编,清末《老残游记》署名“洪都百炼生撰”,《邻女语》题忧患余生著等等,无不属于这种情况。

到了近现代,由于出版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提倡一人一名,立表字起别号的传统习惯被禁止,文人取笔名之风也异军突起。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曾使用过笔名。一些最知名的人物比如郭沫若用过三十多个笔名,茅盾取过九十多个笔名,鲁迅的笔名更多,高达一百四十多个。由于笔名常见于报刊书籍之上,人们经常接触的是书报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就使作者的笔名产生广泛影响,其真正的名字反而可能鲜为人知。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容易举出几个,比如提起巴金、茅盾、曹禺、鲁迅、老舍、郭沫若、冰心等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提起李尧堂、沈德鸿、万家宝、周树人、舒庆春、郭开贞、谢婉莹等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后面这些名字就是前面那些人的原名,而他们都是以笔名闻名于世的。

在港台东南亚地区和一些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中,发表作品时也喜欢使用笔名。其中知名者如泰籍华人吴继岳的笔名是胡图、陈琼、杨帆,美籍华人聂华苓的笔名是远思,英籍华人周月宾的笔名是韩素音,香港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笔名是金庸、林欢,台湾言情小说家陈酷的笔名是琼瑶,散文作家陈平的笔名是三毛等等。

笔名不仅具有可以隐身、使用起来灵活便捷等特性,在取法和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有些笔名是为了纪念某件事情或为了怀念故土而取的,如近代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对幼年时父亲所讲的落花生印象深刻,后来便以“落华生”为笔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在沫水、若水流域即今四川乐山境内的大渡河和雅砻江,为纪念故土,便以“郭沫若”为笔名发表作品。有些笔名是在原名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的,如现代文学家陈荒煤原名陈光美,陈荒煤是他根据原名的谐音而取的笔名;另一位文学家吴晗原名吴春晗,吴晗是他把原名省略一字而来的笔名;宋漱流原名刘绶松,宋漱流是他把原名颠倒过来并进行谐音而来的笔名;曹禺原名万家宝,曹禺是他把原来姓名中的万(繁体字“莴”)字拆开来并加以谐音而来的。

因此,关于笔名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以真名招一种无聊的麻烦固然不值得,但若假名太近乎滑稽,则足以减轻论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很好。可以说文化人对于笔名,基本上都是慎重取命的。

二、取笔名的原因

笔名是现代文化人(主要是作家诗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别名。从中国现代文坛考察,极大多数作家都曾用过笔名,有的多达100多个,有的干脆以笔名取代了原名。使用笔名的原因,总的来说,是为了便于撰文发稿,具体细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麻烦,有利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笔名是一种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笔名,总有一些不愿披露真名的原因,为避免引起文字麻烦,特用笔名行世。此类笔名通常见于学术争鸣或发表自以为尚不成熟的文章。

学术争鸣是一种思想的交锋,真理的探求,论辩的双方总是各执一端,观点相左,但论辩者的人际关系却并不一定互相对立,有的可能是同学好友,有的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有的在同一学术机构,或同一单位工作。如果使用本名展开论辩,就会碍于情面,或因其他原因,而不敢放笔为文;但用笔名,则可直抒己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扭扭捏捏、吞吞吐吐的状态。

有的作者因为在报刊发表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或为了有助于稿件的采用,也使用笔名。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有一段专门论述使用笔名好处的文字,颇为精辟,特抄录如下:

“谁也不必讳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坏,是以作者有没有名声和名声大小来做判断的,这使作者本人有时也很苦恼。署一个笔名就省去这种麻烦,说好说坏只看文章如何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遇见许多作者有些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但是还不很成熟,用他的本名写文章发表,似乎反而觉得不够郑重,用一个笔名发表就比较好。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在作者方面,既不必考虑万一意见有错误而发生什么不良影响,又可以对自己发表的意见大胆负责。二则在读者方面,对于这种意见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于发表某些批评和商讨的文章。”

2.迫于环境,使用笔名以避嫌

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少进步作家因为言论不自由,为了避免文祸,不得不经常使用笔名避嫌,这实际上是一种笔战艺术。

3.署名多变,活跃版面

有的作者经常在同一家刊物或报纸上发表文章,有时甚至同时发表数篇文章,如果老是署同一个名字,今天某甲,昨天还是某甲,前面某乙,后面又是某乙,读者就会觉得单调,而用笔名变换一下,版面就活跃多了。此种笔名,有的出于编辑之手,是编辑临时代拟的。

4.不求闻达,故意隐姓埋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