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想偶得改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名字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像创作诗歌散文一样需要借助机遇和灵感。“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
改名也是如此,有时人们冥想苦思,搜肚索肠,终却一无所获,而有时灵机一动,却能“妙想得”地得一新鲜而有趣的名字来。
刘伯承元帅是在他曾祖父去世后出生的,家人起初为他起名孝生,后取名明昭、伯承,既有继承先辈之意,又巧用了汉语的宾语前置法。
三、向人求赐改名
有许多人的名字都不是父母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文化低,对改名不内行;也可能求人“赐名”,图个荣耀吉利,或是以示感恩纪念,或是求人指点迷津,以觉悟解惑,或是为了立身行事的方便。
“赐名”者各个阶层都有,有皇帝圣谕钦赐,也有“金叶”口谕传诏,有私塾先生,有亲朋长辈,有传艺恩师,也有云游僧侣,也有刀剑行侠……
求人“赐名”的礼仪也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举家斋戒数日,然后设香摆案,布置酒,以待“赐名”者的到来;有的孩子降生去求名,孩子周岁去接名,有的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有的盛宴招待“赐名”者……
李隆郅求名于邓中复而得“立三”;刘大田求名于恩师而得“开渠”;张正权曾出家投佛而得“大千”;牛俊国求名先辈而获“得草”……
可以这样说,求人“赐名”在古代由于人们对权威、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所致,而在当今则是对改名文化习俗的一种尊重,对先进文明的一种借鉴和后代前途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无论是对于那些才疏学浅的人来说,还是对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件可行之事。
四、显著特色改名
前面,我们不止一次地谈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改名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盖叫天的改名,而使他的京剧艺术独树一帜,使他在近70年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派——“盖派”。
男人改名不仅体现了男人的操行、志向,而且体现了一种宏大高远的进取精神。对男性名字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激烈竞争的状态,也是对与女人一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男儿们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五、以长辈意愿改名
自古以来,人们便提倡“子继父业”、“子承父志”和孝道为先的封建传统理念,这同西方有着截然的区别。西方有句俗话:“美国人无父母。”意思是说美国孩子早早地就有独立意识。不仅是在美国,而且在西方儿女成人便开始独立,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爱好、价值观生活,虽然也有像诺贝尔这样的人物子继父业,但毕竟很少,而中国却很讲究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儿女成了父母长辈意志和愿望的延伸,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和心愿,便想在儿女的名字上体现,以此鼓励他们去继续拼搏奋斗,或光宗耀祖,这对我们的家庭、社会便如同一部永远写不完的历史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续写下去一样。
父母长辈的意愿因人而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时代和身世,不同的经历和情感纠葛,都会产生不同的意愿。因此父母长辈的意愿是无法一一分类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和诗人徐志摩二人改名,因为以上谈过,在这里就不一一再谈了。
六、言志改名
言志往往与时代风潮联系紧密,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同的政治特点,自然也影响着人们的抱负与理想,也影响了人们的改名风格。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原名王俊瑞,出席党的一大后,因更加向往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改名尽美,并为此作诗:“贫富阶级上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淮水泥沙流入海,乔有麓下着沧桑。”
中共著名的宣传家萧楚女,原名萧秋,后在湖北时以屈原《离骚》“勿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之意改名。肖楚女,楚既有《楚辞》之意,又指楚地之间,用“楚女”为名表示其为国奋斗一生,奉献自己的无私胸怀。
20世纪70年代末,因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兄弟五人,其父给他改名“家睦”,希望一家团结和睦。1956年,他自动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并要求从上海调到新疆工作,他下决心正式改名为“加木”。他说,“加木合起来就是‘架’字,我要在上海和新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跳出小家庭到新疆去,为新疆建设添材加木。”名字的改动虽微,但充分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祖国建设的情怀。
因为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名字多由父母、亲朋所取,不足以反映本人的意趣与追求,因此,本人为了更直接袒露自己的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或者表露自己性情爱好的雅趣,常常为自己取个新名。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教育家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青年时期乘船去衡山,见十余名同舟之人一路对船工态度蛮横,他对此极感不平,乃警示自己若能中举及第,只当教员,不当欺压百姓之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为徐特立。又如解放后出生的青年作家莫伸,原名孙树淦,“文化大革命”中到陕西插队,业余学习写作,当发表处女作《窗口》时署名“莫伸”,取自陈毅元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即表示对陈毅同志的敬重与钦佩,又是对自己的警戒与激励。
七、籍贯改名
家乡,一个多么亲切、令人动情的字眼,在游子的心中,它是心绪的结系所在。家乡不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们永远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家乡是我们的“根”,故土是我们的命脉所系。以出生之地、抚养之地或者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改名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最著名的莫过于大文学家郭沫若,他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四川乐山地区,少年时在这里成长,为了不忘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寄寓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深情,他将四川乐山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即雅砻江)合起来,改名“沫若”。
左联作家之一柔石,原名赵平复,1920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西方祠前,祠前有桥名“金水柔石”,他觉得不错,加之敬慕明代方孝孺的品德(方祠即是今人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是以桥名“柔石”作笔名。
作家、评论家王任叔是四川人,四川古称巴蜀,于是他就以“巴人”为笔名。
八、向往新生活改名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根据工作社交的需要取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花、芳等不够高雅,而且叫者又多,便决定换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个意蕴丰富的字。比如张慧芳,去掉一个“芳”字,单名一个“慧”字,听起来感觉就有些不同,更显文气优雅。这类名字的更改,大都出于对理想和美感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近代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闰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的革命抱负,去掉了名中温婉的“闰”字,又自称“竟雄”、“鉴湖女侠”。
近代作家刘半农原来的笔名是“半家”,表示他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的文学生涯的决心。一代画家徐悲鸿原名寿康,有福寿安康的意思,为了激励自己在悲痛贫困中依然奋发向上,追求理想,毅然将名字改为“悲鸿”并自号“江南贫侠”。
九、谐音改名
有的名字因用字不当,显得土气,有的还很难听,有些人就用同音或音近似而意义雅致的字眼代替。
如著名作家铁凝,小时候家里为其取乳名铁妞,后来她以铁凝为名发表了小说《啊,春雪》并因此而成名,从此她就以“铁凝”为名。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如前所述,这个名字也是用他的乳名“平娃”改过来的,使用“平”与“凹”一对有些矛盾对立的字作名,使得意味隽永,耐人回味。
十、增减字改名
这也是常见的改名方法之一,即利用原有的名字,加上或删减一个字,从而成为一个新名,有了新的涵义。如著名的当代版画家古元,在他出生后,善良的父亲为使他一生平安幸福,没有三灾六祸,便虔诚地把他认寄给关帝庙的关圣大帝,并起名“古帝源”,到延安以后,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志向,就去掉名字的前一个字,同时又把后一个字改用同音的“元”,于是他的名字就由“古帝源”变成了“古元”。
《南征北战》影片的著名导演成荫,原名成荫五。1938年他到延安后,由于很喜欢“绿叶成荫”这个成语,便将“成荫五”中的“五”字去掉,改名成荫,读后能让人立即有“绿叶成荫”的联想。
增减字的改名方法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增减字的偏旁部首,从而产生新的名字。著名漫画家王复羊原名王复祥,后将“祥”字的“示”字旁去掉,就成了“羊”字。又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镆,后来由于他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非常气愤不满,愤然改名“高土其”,而且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高老的这种高风亮节保持一生,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和喜爱。
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干事业总是困难重重,拼命劳作,四处奔波,劳而无功,永无顺心如意之感。有的甚至历尽千辛万苦,事业不成,因为这样,有的人事业心很强,但总不敢轰轰烈烈地干,就是干起来,也总是提心吊胆,前途莫测。
实际上,如同人生和命运之凶吉可以预测一样,干事业成功率高低,也同样可以依据五格剖象法理论进行预测。天格数理与人格数理结合,构成运势的成功运;人格数理与地格数理结合构成运势的基础运。由成功运和基础运构成三才(天格、人格、地格称为“三才”)配置,实际上就是天格、人格、地格三者相互之间的搭配关系。这种关系就包含一个人干事业成功率高低的暗示,包含着事业是否顺畅。
十一、部首换字法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