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因此又称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9年,死时岁,谥号孝文皇帝。
孝文帝即位时年仅岁,由冯太后主政。冯太后是汉族人,具有一定的汉文化修养,她很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使孝文帝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汉文化的启蒙教育。而当时朝中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因此宫中的文化气息相当浓郁,孝文帝于有意无意间就能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因而具有良好的汉族文化修养。
巧妙部署,迁都洛阳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了河南洛阳。当时决定南迁时,可谓煞费苦心。
鲜卑族世代居住在平城,早已习惯了那里的一切,迁都洛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为保证迁都的顺利进行,孝文帝先召集群臣,宣称要大举南征攻齐。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的竭力反对。退朝后,孝文帝立即单独召见拓跋澄,对他讲明了事情的真相,结果得到了拓跋澄的肯定和支持,二人接着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后来,孝文帝率大军及众文武百官抵达洛阳时,正赶上下雨天。稍事休整后,孝文帝下令继续南行。众人早已疲惫不堪,加上对南征没有丝毫信心,纷纷跪下,请求停止南征。孝文帝假装发怒,说什么现在如果无功而返,会遭天下人耻笑云云。早已安排好的大臣王肃在一个合适的机会站出来,假装出谋划策,说本次南征并没有告诉天下人是攻打南齐,现在大军已经到了洛阳,不如就跟天下人说本次行动是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听完,假装折中同意王肃的提议。当时虽然有许多鲜卑大臣不愿意内迁,但是更害怕南伐。于是,没有人敢再提出异议,迁都大计就这样定下来了。
汉化过程充满血腥
迁都洛阳后,在王肃等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开始,全面推行汉化。
然而,就在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反对改革和汉化的武装叛乱。太子元恂不喜欢洛阳,一直抵制汉化。趁孝文帝出巡幸嵩岳的机会,元恂与身边人合谋逃奔平城,结果事情暴露,元恂被抓。孝文帝亲自杖责后,废了元恂的太子位,把他贬为庶人,囚禁在河阳的无鼻城。第二年,有人告发元恂又与身边人谋反,孝文帝就让人带着毒酒赶到河阳,逼元恂自尽了。
那些不满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鲜卑旧贵族及其子孙,也趁机作乱。就在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和定州刺史陆睿合谋,暗中勾结元思誊等鲜卑旧贵族及其后裔,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孝文帝获悉后,立即派任城王元澄前去处理。元澄接受命令后,先派侍御史李焕单骑进入平城,瓦解了穆泰的同党。穆泰仓促之中率领几百名手下攻打李焕,结果失败,逃到城西,束手被擒。元澄趁机把穆泰的一百多名党羽一网打尽。
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即周世宗。柴荣祖上曾是当地望族,后家道中落,柴荣便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母。郭威后收他为养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为了贴补家用,柴荣外出经商,跟人做茶叶生意,利用经商的间隙,柴荣阅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并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弃商从戎登帝位
后汉建立后,郭威被授为枢密副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弃商从军,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踏入政界。后来,郭威遭后汉新皇帝隐帝的猜忌,他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家属全部被诛杀。郭威大怒,命柴荣留守邺都,自己亲自率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后周建立,郭威是为周太祖。柴荣顺理成章,成为皇子。后来周太祖驾崩,柴荣根据太祖遗诏,在柩前即皇位,是为周世宗。
雄心勃勃立大志
柴荣即位时,年仅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他雄心勃勃,心怀统一大志,决心遵照养父遗愿,继续深入改革。
据说,当时的左柬大夫王朴精通术数,周世宗曾向王朴询问自己在位的时间能有几年。当他听王朴说自己在位时间能有0年时,非常欣喜,当即立下宏志:要用十年的时间来开拓疆域,用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用十年的时间使国家太平无忧。
惩骄裁冗建精兵
柴荣刚即位,北汉的刘崇就勾结契丹贵族,想一举消灭后周。柴荣决定亲征,却遭到了以冯道为首的官僚的极力阻拦。结果周世宗力排众议,率兵北上。两军在高平开战后,又出现了右军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脱逃、士兵投降的现象。最后,虽然后周军队大获全胜,但周世宗对这支军队的腐朽无能深感痛心,于是他痛定思痛,以这次战争为根据,对众将士论功行赏、按罪处罚,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临阵逃跑的部将砍头示众,以诫逃兵。回到东京后,周世宗开始大规模的整治军队,严厉整治了为祸已久的骄兵悍将,裁减大批老弱冗员,建立了一支精锐的部队。
毁佛铸钱遭阻力
后周佛教盛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而遁入佛门,致使不事稼穑的佛家子弟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影响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和兵役征集。同时,大量金属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大幅上涨,钱币奇缺。针对这种情况,周世宗下令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尼还俗数十万人,并且融化了所有佛像用来铸造铜钱。
由于当时佛教相当强大,教权已成为制衡皇权的重要力量。对于柴荣的此番举动,朝野中反对的声音四起。柴荣则以“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来说服众人。一百多年后的司马光看了这些话感动不已,连声称赞: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庆历二年中进士,其后在扬州、鄞县、舒州、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地方官的经历,使王安石看到了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并由此认识到北宋所面临的危机。于是,在嘉佑三年给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分析北宋内忧外患、财政日益贫困、风俗日趋败坏的形势,提出变革图强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在万言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
神宗在即位之前就听说过王安石的才能和政治抱负,即位后,励精图治,王安石的改革主张与他不谋而合。熙宁二年,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后来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与他筹备变法事宜,从而揭开了变法图强的序幕。
变法路上阻力重重
早在变法之前,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就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的不满。执政三朝的宰相韩琦,认为王安石不适合做参知政事,坚决辞掉了相位。元老重臣富弼,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在罢相位时,推荐了文彦博。除了这些老臣外,当朝大臣吴奎、吕诲、唐介等也极力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
新法推行后,王安石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众人的攻击。当时的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五十步笑百步;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王安石聚敛钱财;御史中丞吕诲,则检举王安石巧取豪夺。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也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第二年,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止新法。
用人不当失民心
王安石变法志在清除社会弊端,可事先没有进行宣传,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收到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比如青苗法,王安石以前在鄞县做官时曾试行过,效果非常好。可是在全国推广时,手续非常繁琐,执行起来就变味了。不识字的农民要花钱请人填写贷款申请,去衙门申请时,贷款的数目又要由官吏填写。这样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贷款的农民要返回的利息居然是原来的三十五倍之多。“利民之策”变成“扰民之举”,逼得农民宁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了。因此,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劳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神宗死,变法止
熙宁六年,发生了严重旱灾,灾民纷纷逃亡,路上饿殍遍地。当时有人拿了一幅《流民图》给神宗看,并告诉神宗,说天旱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神宗看后,很受刺激,对变法产生了怀疑。后来,随着反对变法的声音高涨,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信任也日益增加,对变法开始动摇起来。
宋神宗死后,赵煦即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本身就是变法的反对者之一,她听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废止新法。至此,进行了十五年的变法最终落下帷幕。
张居正,字叔大,谥号“文忠”,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岁时,参加乡试一举成名,成为最年轻的举人。顾辚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解下随身佩戴的玉坠赠送给他,以资鼓励。
张居正很有谋略。他岁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为官期间,与朝廷中的宦官和权臣关系都很密切,后来一再得到升迁。岁那年,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共同辅佐年仅0岁的小皇帝朱翊,首辅是高拱。高拱骄横自大,跟太监冯保素来不和,而冯保在宫里权势很大。张居正一直很想有所作为,后来就与冯保联手,找机会罢了高拱的首辅,很自然地循序升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其生母李太后非常信任张居正。因此,朝中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他主持裁决。
力挽狂澜于既倒
当时的明王朝,朝纲松弛,官员无为现象非常严重。张居正的改革就从整顿吏治开始,他对官员实行“考成法”,在施行的过程中,将追收逋赋作为考试的标准,限令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征收完赋税。在限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标准的,一律受处罚。各级官员因为害怕降职处罚,都不敢懈怠,积极督责户主们及时缴纳税粮。他还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后来又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在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赋役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总收入。随着新法的推行,国库日益充盈,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逐渐好转,奄奄一息的明王朝终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亡而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