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政治演进思维导图 > 第四章 改革变法(第4页)

第四章 改革变法(第4页)

58岁那年,张居正病逝。他死后没多久,神宗就下令取消了“一条鞭法”。反对他的人闹的更欢了,当时被冯保、张居正挤走的前任首辅高拱送来了《病榻遗言》,为自己伸冤;辽王妃王氏上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生前所用的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张居正生前推荐的潘晟,还没上任,就遭到了言官的弹劾而辞职……

家人的遭遇

张居正死后,他的家人也惨遭迫害。神宗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等罪名,削尽其官职,追回其封号和谥号,并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

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丘

是张居正生前不喜欢的旧臣,张诚则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探子。张诚等查抄了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产,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还赶不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断定张家还有财产分散在外,于是对张氏家族严加拷问财产分散之处。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迫自诬,株连到亲友,当时整个荆州都为之骚动不已。最后,张敬修受不了严刑追逼,写了血书鸣冤,自缢身亡。三儿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后又绝食,也没死成。子孙家属饿死的有几十人,他年逾八旬的老母,终日以泪洗面,惶惶不已。后来,他的弟弟张居易、二儿子张嗣修和几个孙子都被流放到了遥远偏僻的岭南。他的族人怕遭株连,各自逃到全国各地避祸。

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庙号太宗。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按照努尔哈赤立下的规矩,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他们平起平坐,平等相处。

后来,皇太极抓住阿敏永平屠城并弃守的罪名,将他幽禁起来。第二年,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大不敬罪”,革去了他的大贝勒爵位。也许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二人的下场,后来代善也自动退出汗位的竞争,一心一意地支持皇太极。

独掌大权后,皇太极以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对国家的政策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

皇太极仿照明朝,建立了国家统治机构:建立了由汉人组成的“文馆”,掌管“翻译汉字书籍”,后又将之扩充为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称“内三院”;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通过这套政权机构的建立,皇太极把权力逐渐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恩养汉民,发展农业

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致使汉人纷纷暴动和逃亡,生产凋敝,经济萧条,后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同时,后金还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因此,稳定汉人的民心、发展农业成为后金存亡的关键。

意识到了这一点,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多次下谕旨,强调满汉一体,强调要宽待辽东汉民,禁止骚扰汉人。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一改努尔哈赤屠杀汉人的政策,代之以“恩养”,再三下谕禁止贝勒大臣杀害汉民及抢夺他们的财物的行为。

为了恢复经济,皇太极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皇太极特别珍惜民力,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概不复兴筑。为了保护农业,皇太极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滥杀农耕牲畜。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金的农业生产很快走出了阴影,粮食生产逐渐可以自给。

不惜重金,笼络汉臣

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皇太极更是不惜高官重金,极力笼络。当初在攻下大凌河后,对于归降的一百五十多名大小官员,一次赏给仆役一千五百多人,牛只三百多头,还有庄屯和大量土地,并让八大贝勒轮流宴请、款待各位官员,以安其心。后来又安排了官职。对于吴三桂的舅舅、袁崇焕的得力部将祖大寿极其子侄,皇太极“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即使祖大寿随之叛逃、后又投降,皇太极依然接受。对于那些有才干的汉人,皇太极一律重用,并极为信任。如汉人范文程,归降后深得皇太极的尊崇,委任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每逢议论军政大事,总问范文程是否知道,当议事难以裁决时,就说:“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当众大臣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才会批准。

编成汉军八旗,笼络汉族地主

为了扩大兵力和进一步利用地主阶级,皇太极编成汉军八旗。汉军八旗的组成与满洲八旗相同,皇太极任最高统帅,可以随时指挥和调遣。这样,既扩大了兵力,又笼络了汉族地主阶级,加强了对汉人的控制。

经过皇太极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渐强,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满人男性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此种增加头皮面积的发型有助于打仗时佩戴头盔与军帽,头皮面积增多摩擦力增加,可减少打仗时头盔或军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机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军误杀;满族服饰和汉族的服饰不同,满族以长袍马褂为主。

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紧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骑射之生活与作战需求。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宽袖等为特色,反映农业生活文明。

剃发易服,首试受阻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剃发易服,强制执行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引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89年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变法维新。

新政伊始遭抵制

月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守旧派荣禄等人对新政产生一种畏惧和厌恶情绪,从而对其持抵制态度。因此,变法伊始,当光绪帝的新政上谕如雪片般频频颁发的时候,守旧派一再推宕拖延,全力阻挠,致使新政无法推行,诏谕成为一纸空文。

支持者成陌路

维新变法刚开始时,洋务派对其倡导的活动,大都支持。可是,维新派并没有借此机会与洋务派结成亲密同盟,反而对洋务派的实权人物李鸿章予以排斥。强学会成立时,李鸿章曾想捐银二千两,主动示好,结果维新派却以他声名不好为由,坚决拒绝。

维新派始终拒绝接受李鸿章的做法,使洋务派的一批实权人物逐渐远离变法中心,对变法采取“若即若离”的观望态度。当后来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渐激化、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的时候,他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维新派予以帮助和支持。

将慈禧推向对立派

与思想极端保守的顽固派不同,慈禧当时对变法持赞同态度。只要有利于她权势地位的巩固,她不会拒绝“变通”传统的统治模式。如果康有为等人当初能接受王照的建议,把“主张变法”的桂冠送给慈禧,后来的政变或许就不会发生,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也会得以排除。但由于康有为等人对光绪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因而极易受到光绪对慈禧不满情绪的感染,所以他们看不到慈禧对变法的赞同态度,甚至把她的赞同视为阻挠,把其看做“不可造就之物”,而坚决“扶此抑彼”,始终将慈禧排斥在变法之外。而他们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慈禧与维新派人士“势不两立”。

西太后训政,新政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