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是非功过争议多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桑弘羊所实施的一系列理财措施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为旷日持久的汉匈对决提供了经济保障,大汉王朝因此才能将抗御匈奴的战略方针进行到底。从这一点来说,桑弘羊确实是汉代的“富国名臣”。
然而,桑弘羊生前死后都被不少人称为“言利小人”和“聚敛之臣”而饱受非议。《汉书》不为他立传;司马光诟病他“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在民利,其害甚于加赋”;苏辙则说他“法术不正”。
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相当严重,最后逐渐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哀帝死后,平帝即位,王莽辅政,后来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早已激化起来的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危机,王莽宣布改制。
◆大司马印
◆“新莽天凤二年”长乐富贵镜
延伸阅读
王莽当权后所用非人
王莽在当政后听不进忠言,任用的人多是拍马逢迎、刻薄寡恩的小人。有一次,他叫大司马允费兴去做荆州牧。允费兴说荆州连年干旱,百姓饥饿贫穷,因而盗贼兴起,自己到荆州后要给百姓发放贷款买耕牛、种子和粮食,减轻他们的赋税。王莽听后勃然大怒,居然免去了允费兴的荆州牧。对于那些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小人,王莽则信任有加。有一年,关中地区涌进了大批流民,王莽“置养膳官稟食之”,可是办事的官员却将赈济的粮米据为己有,致使十分之七、八的饥民饿死。王莽听说后,就问负责这件事的官员王业,王业则买了米饭和肉汤,拿着去见王莽,对王莽说给饥民吃的都是这个。王莽居然查也不查,就相信了他的话。
周武帝新政
从西魏到北周建立,战事连年不断,人口越来越少。自然灾害频繁,百姓们背井离乡,佛教僧侣趁机吞并土地,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在此情境之下,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力在必行。
◆周武帝像
◆马头鹿角金饰件。北朝
延伸阅读
宇文邕韬光养晦伺时机
宇文邕刚刚即位时,虽然对宇文护的独断专行非常不满,可是他深知宇文护的势力之庞大,因此他丝毫不敢暴露自己的不满,而是时时小心,处处谨慎,事事都按宇文护的意思去做,以迷惑宇文护,好让他对自己不起疑心。
有一次,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夜里,他执意要回长安,众人都觉得奇怪。陈崇自作聪明,对周围人说晋公今年不利,现在车返回,是因为晋公死了。后来,宇文邕听说后,立即把众大臣召到大德殿,当着众大臣的面把陈崇痛骂了一顿。当天夜里,宇文护就派人逼陈崇自杀了。
后来,宇文邕慢慢地取得了宇文护的信任,宇文护渐渐对宇文邕放松了警惕。十三年后,宇文邕终于找到了机会,设计让宇文护给太后读《酒诰》,趁他不防备的时候,杀死了宇文护,夺取了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前期,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各地起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执政的冯太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心进行改革。孝文帝亲政后,将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北魏将军印
◆北魏孝文帝像
延伸阅读
孝文帝取信冯太后的故事
也许是自幼便失去母亲的缘故,孝文帝拓跋宏不但聪明,而且早熟,言行举止常表现出跟年龄极不相称的一面。孝文帝的聪慧让冯太后极为不安,担心日后会对自己不利,便想废掉他。在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进一间小房子里,下令三天都不给饭吃。幸亏当时朝廷一帮重臣的劝阻,冯太后才改变了主意。后来,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那里搬弄是非,说了孝文帝很多坏话。冯太后大怒不已,把孝文帝痛打一顿。孝文帝心里非常委屈,表面上却默默接受,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冯太后以后再也没有对孝文帝发过火,而是全心全意栽培他。
周世宗革新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战争不断,百姓痛苦不堪,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周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要统一天下,改革是必由之路。
◆周世宗柴荣像
◆五代十国政权表
延伸阅读
柴荣亲自毁佛表决心
毁佛运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有洛阳的官员报告说,该地寺院内有一尊“大悲佛”,非常灵验,百姓们顶礼膜拜,多少年来一直络绎不绝。民间传说,这尊佛相当灵验,谁要是敢毁了它,一定会有报应、遭天谴。于是有人建议柴荣网开一面,柴荣坚决不同意,并说:“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因一佛像而废之,朕必亲往探之。”第二天,柴荣亲自来到该寺,督促毁佛。可是,兵丁们仍然不敢下手,纷纷把斧头、锤子等工具丢在地上。于是,柴荣拿起斧头砍破了大悲佛的脸和胸部,四周围观的人吓得直发抖。柴荣砍完后,扔下斧头,对众人说:“都说‘大悲佛’灵验,我现在不是毫发无损,什么事都没有吗?”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叶以后,冗官、冗费、冗兵激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百姓痛苦不堪,各地起义不断,西北的辽、西夏等国也经常来袭。要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实行改革迫在眉睫。
◆王安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