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尺牍
延伸阅读
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北宋时期,那些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式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尖锐的批评。到了南宋,有关人士依然通过修史的方法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定性评价,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此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类似的判断。而王安石的一些同乡文人,则对以上评价进行了争辩。
到了近代,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开始改变,梁启超、严复等人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正面评价。梁启超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说王安石变法是“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用度匮乏。流民遍野,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周边环境也动荡不安。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立志改革,挽救危机重重的明王朝。
◆张居正像
◆《帝鉴图说》书影。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
延伸阅读
万历皇帝为何“追仇居正”
神宗皇帝10岁登基,张居正辅政,并对小皇帝严加教育。对于张居正的震主之威以及大权独揽、处理朝政,万历皇帝实是出于无奈之举。从皇家自身利益考虑,他需要张居正去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因此,他当时必须支持张居正的一切裁断。而一旦张居正病逝,一具尸体对皇帝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此时,对于首辅鞠躬尽瘁、舍身为国的精神,对于首辅力排众议、推行改革而使大明王朝起死回生的功绩,都已随风而去。当反对声讨张居正的声浪一波波袭来的时候,万历皇帝终于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转而支持他们“追仇居正”。
皇太极新政
皇太极继位后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内部由于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外有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在这种形势下,皇太极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
◆清太宗皇太极像
◆范文程像
延伸阅读
努尔哈赤和大青马的故事
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赶路赶得很急,结果把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这匹马很有感情,现在马累死了,他非常难过,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的政令。“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清朝男性服饰形象
◆一道“剃头令”带来新行业——剃头
延伸阅读
张春拒绝剃头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被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由此拉开维新变法的帷幕。
◆梁启超旧照
◆戊戌六君子。上排左起:谭嗣同、杨锐、林旭,下排左起: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延伸阅读
袁世凯告密内幕
据袁世凯当年的幕僚、亲信张一麟所记,袁世凯当初告密,并非如他在《戊戌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而是慈禧的政变导致袁世凯告密。当时,对于袁世凯在北京被光绪帝封为侍郎一事,荣禄心存疑虑。因此,他去天津见袁世凯时,“令卫兵夹道罗列”。袁世凯从杨崇伊那里得知太后训政、捉拿康有为、康广仁的消息后,早就惴惴不安了。现在见荣禄摆出如此阵势,以为康有为已供出了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密谈兵变围园之事,心里非常害怕,于是将当时守旧派还不曾知道的杀荣禄、围园的密谋和盘托出,并“跪求荣为做主”。
西太后动手后,才接到袁世凯的告密,所以又下令抓谭嗣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