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标志着千古女皇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神龙政变后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都被封为王,成为异军突起的势力。同时,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势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当了皇帝的李显必须面对种种正在崛起的势力。
唐代后期,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公元8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
8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班几乎为之一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唐文宗更受到家奴歧视,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李昂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唐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周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直到朱温在90年大杀宦官后,唐朝的宦官势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为朱温所篡而灭亡。
“南坡之变”事件,是蒙古色目统治阶级内部因利益不同,而分化出来的两大集团之间的一场深刻的政治冲突。至治二年十月以后开始的英宗新政,加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南坡之变”只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一个暂时的解决。
英宗汉法治国
0年,元仁宗皇帝去世,7岁的硕德八刺登上了皇位,就是元英宗。
英宗受父亲的影响,学了很多汉族文化,决意改革朝政。但当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改革难以推行。
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年)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
但是,英宗所进行的改革,触犯了大多数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抵制和反对。这也正是“南坡之变”的政治原因。
铁失南坡政变
铁失是掌握禁卫军的御史大夫,铁木迭儿的干儿子,一心想找机会杀死英宗皇帝。
年夏天,正在上都避暑的英宗,忽然觉得心中很不安,就要做佛事。拜住说:“现在国家钱财不多,还是不要做吧。”那些受铁失指使的喇嘛,却怂恿英宗做,还要实行大赦。拜住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们光想捞钱财还不满足,还要包庇罪行!”铁失和他的亲信一听,以为拜住还要追查他们的罪行,就决定发动政变。
在政变还没发生的时候,铁失派人到北方去,想劝晋王也孙铁木儿做皇帝。也孙铁木儿是真金的长孙,驻守在北边。孙铁木儿也想当皇帝,只是怕政变不成功,自己丢了性命,于是拒绝了。
这年8月日,英宗从上都回到大都,走到南坡时,就停了下来。这天晚上,铁失派他的亲信站岗,自己和锁南等人,闯进英宗和拜住的大帐。拜住听到外边有人,就出来看是怎么回事。拜住一看铁失他们都拿着明晃晃的大刀,闯进了大帐,就大吼一声:“你们想干什么?”可是话音还没有落下来,拜住就被铁失的弟弟一刀砍死。这时,英宗听到拜住的吼声,正要披衣下床,铁失闯了进来,将英宗皇帝一刀杀死。英宗蒙汉共治的思想惨烈的画上了句号。这一事件,史称“南坡之变”。早就觊觎皇位的也孙铁木儿得知英宗的死讯,也就顺水推舟,在9月初,迫不及待地宣布即位,是为泰定帝。
“南坡之变”事件,远远超出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讧性质范围,它是蒙古色目统治阶级内部因利益不同而分化出来的两大集团之间的一场深刻的政治冲突。虽然元英宗硕德八剌在答己和铁木迭儿死后赢得了短暂的胜利,他的进一步行动却激成反叛,并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死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嫡子朱允文继为皇太孙。而朱元璋平时喜爱朱棣,对于懦弱寡断的朱允文,太祖忧虑他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一日,太祖有意考皇孙智力,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文想了一下答:“雨打羊毛一片腥”。这看似对仗可以,却太平凡了,毫无远大抱负,太祖皇帝气得脸色大变。恰在此时,朱棣侍立身旁,随即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这自然有气势,太祖无比欣慰。当然,燕王虎视眈眈,觊觎皇权威仪,早已垂涎三尺。
明洪武三十一年(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国号建文。此后建文帝开始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齐、黄认为燕王蓄谋已久,觊觎皇位,仓猝削他,一时难图。不如先削其手足,再向燕王开刀。建文帝同意此举,先用一年剥夺了周、齐、湘、岷、代五个藩王的实权。轮到燕王,引起内战。
当建文帝向燕王开刀时,燕王却装疯到处逛荡,使建文帝造成错觉。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信因与燕王有旧交之情,冒死劝慰,燕王方出兵南下,以“清君侧”为名,直攻南京。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盛庸等将军率军30万讨伐,也连连被打败了。
建文四年四月,燕王朱棣的大军先后攻下盱眙、灵壁等地,陈兵江北时,惠帝朱允文派出朱棣的姐姐庆成郡主前往割地议和,燕王不予理睬。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说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0年,朱棣占领南京,并正式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9年8月,蒙古族部落首领在土木堡大败明朝军队,俘获明英宗。同年九月,明英宗长子即位,即代宗,年号为景泰。英宗被俘北居一年被蒙古瓦剌部放回,父子之间为了皇位展开了一场较量。
代宗妇人之仁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瓦剌和谈。代宗皇帝虽然在本意上,不想迎回太上皇明英宗,但是当英宗阴差阳错地回来后,他并没有采取进一步和更加彻底的解决措施,而是仅仅给与英宗个拘留的“待遇”,虽然在饮食上,在生活条件上等诸多方面给与打压,可实际上,反而愈加打压,愈引起英宗的不满和仇视,两者的矛盾愈加激化,英宗重整旗鼓的决心愈坚决。
英宗皇帝的存在,是一面旗帜,是一面为政治投机者招蜂引蝶的旗帜,靠着他,许多人就可以无形中有了一个平步青云的机会。
曾经有大臣向代宗皇帝,提出彻底解决太上皇和太子的建议,但非但没有被他采纳,反而还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代宗皇帝的心软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7年(景泰八年)正月十二日,景泰帝得了重病。正是此病,客观上促使他紧握皇权的手得以松懈,促使那些政客们投机之心得以蠢蠢欲动,促使太上皇明英宗得以敢放手一搏。
政客投机英宗复辟
代宗皇帝病重,以石亨代行祭天,石亨立刻和徐有贞、曹吉祥联络。十四日,徐有贞、石亨等人已经和孙太后、英宗取得联系。十六日,于谦再度上表请求复立见深为太子,景泰留中不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当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有士兵问:何人?英宗大喊:我太上皇也。于是,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不敢阻拦,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至此,夺门之变后,英宗的改朝换代彻底完成。
英宗复辟后,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以“谋逆罪”杀害了于谦,这是英宗继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