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特别繁多。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民族,在婚俗方面不仅具有代表性,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其他民族。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
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大亲迎,现在有所简化。下面依照婚礼的程
中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画面。
国送嫁妆
上送嫁妆又称发奁。女儿出嫁女方要准
下备嫁妆,陪嫁的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
五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
千高低,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
年
排,以争体面。有的人家送嫁妆丰厚,多者可达10余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新娘妆扮
新娘在喜日前夕要忙着打扮自己,用化装、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展现自己的外表之美。民间流行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上头又称上梳,在女子嫁前三日之内举行,仪式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饰等。上头多在黎明时举行,要铺席、焚香、燃烛。开脸又称开面,在女子婚前一
158日进行,由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
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
布置洞房
新人在入住洞房之前,要对洞房精心布置一番。北方以剪纸(俗称喜花)最富情趣,图案有麒麟送子、凤戏牡丹、莲生贵子、龙凤呈祥等,使洞房更显得喜气融融。南方以刺绣最有特色,洞房里装有各种出嫁姑娘绣的香料荷包,赏心悦目,香气袭人,更增添洞房的喜气色彩。结婚前一天,在男家举行铺床仪式,被褥由有儿女双全的全福人缝做,禁止孕妇和寡妇参加。套被里要套红枣、楝枣、核桃,喜被一头敞口不缝,说是留作钻小孩的,喜被当中只引一道线。喜被四角放艾叶,寓意“爱”;放栗子、大枣、花生,叫“立子早、早立子”。
迎亲
新娘离开娘家,由喜娘背着上花轿,出门时新娘的嫂嫂不可以相送,由伴娘(未婚女子)撑起红伞护着新娘。上花轿前,新娘子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新郎迎亲,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娶。遇上别人家的花轿,不可以与他们碰头,要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拿张红毡子将花轿遮着,作为避邪之意。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这样说是为了图个吉利。花轿一到男家,有的地方有新娘跨火入门的习俗,把一只火盆放置轿门口,在旺火中撒上一把盐,盐在火中噼啪作响之际,伴娘牵着新娘下轿,跨过火盆,进入大门,俗谓这样可将一切煞气邪气全破除。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大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新娘入了洞房,仍蒙着盖头不露脸面,新郎为其揭盖头,众人这才一睹新娘芳容。
合卺
合卺就是新娘新郎共饮交杯酒,整个过程时间不长,但两位新人当着众人的面,手臂相交,腼腆的神情和喝酒时的拘谨,令人忍俊不禁。伴随着大家的哄笑和掌声,满杯酒下肚的当事人脸色红润,显露出娇羞和幸福,频频向在场的亲友们致谢,洞房里气氛热烈异常。
闹房
闹房就是闹洞房。婚日当晚喝过交杯酒,闹房即开始。民间有“三天无大小”之说,不论辈分大小尽可与新娘嬉闹。调笑的内容多与性有关,意在启发新人共赴爱河,欢度良宵。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在丈夫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或正月十六回娘家。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忌单数。娘家不能全收下,待新娘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
佤族的婚姻是自由选择加上父母及媒妁之言,盛行姑表亲习俗。同姓不婚,是佤族缔结婚姻关系时最严格的戒律。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佤族的婚俗有自己的特色。
同姓不婚
佤族认为,同姓就是同宗同祖或同源,同姓不婚是佤族世代相传的规矩,若有人违犯了,就会激怒村寨、祖先神灵,神灵对犯忌行为的惩罚就是降灾于人们,如旱灾、洪灾、风灾、虫灾等。佤族还认为同姓通婚的行为会使寨子变得肮脏不堪。
尽管佤族严格禁止同姓通婚,但还是有同姓婚的现象。对于违犯婚俗禁忌的行
160
◆佤族善舞
为,都得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惩罚。惩罚犯忌者的传统仪式主要有“洗寨”和“正寨”两种,仪式中要杀猪宰牛,这等于是用最宝贵的财产赎罪,恐惧天灾的村民认为耗巨财免灾是犯忌者必须接受的惩罚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参与仪式的人都可以食用用作祭祀的食物,但犯忌者及与之同姓者不能食用。
姑表亲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