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源远流长,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择吉文化中不免掺杂着某些糟粕,但从择吉习俗的发展来看,人们对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的信仰程度,一般会随着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由深信不疑变为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最终使其功能发生转变,成为一种民间娱乐的形式与风俗继承,或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予以改良。
只要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动脑筋,发挥智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自然科学之长,避愚昧无知之短,本着择吉文化要真正吉祥人类文化、真正吉祥人类心灵、真正吉祥人类环境生存、真正吉祥人类社会需求的原则,择吉文化才能散发出真正的芳香,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才会真正流传,进而发扬广大。
岁末春初,万象更新,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形形色色的门神张贴在大门口,构成了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一道景观,也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保安宁的美好希望。
《白毛女》中喜儿唱到:“门神门神
骑白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她唱出了人们春节贴门神,以求保佑自家安宁的心态。
国细数各路门神
据说信仰门神现象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直到汉代,有了具体的姓氏,他就是古代的勇士成庆。而南北朝时期,门神改为神荼、郁垒两兄弟,原因是他们俩善打鬼、驱鬼。
唐代时,门神换成了大将秦琼(即秦叔宝)、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吴承恩笔下有一个故事:泾河龙王因和袁守成打赌,将下雨推迟一个时辰和落雨数量减少三寸八点,因此触犯了天条。这件事,龙王事前曾向唐太宗求救,于是唐太宗便邀请魏征下棋。到了下午午时三刻,魏征忽然在棋桌上睡着了。在梦中元神出窍去天庭斩下了龙头。从此龙王便向唐太宗索命,闹得宫中鬼哭神嚎。正无计之时,大将秦琼、尉迟恭全22身披挂,把守宫门,才镇住邪祟。唐太宗非常高兴,想到二位大将太辛苦,于是诏来画师将二人的威武形象画出,悬挂在宫门两侧。后来,民间的百姓也争相效仿。至今,秦琼、尉迟恭仍然履行门神之职,有的地方称他们为“白脸将军”和“红脸将军”。
在打鬼英雄中,还有一位专门捉鬼、吃鬼的鬼王钟馗。以后又出现了以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如赵云、岳飞等。武将门神之后,又出现了文官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此外门神上还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多用谐音取其吉利,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至此,门神崇拜已由当初的驱鬼逐邪衍化为祈福求祥。如今人们仍有贴门神的习惯,贴门神似乎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吉俗。
年画与门神
年画是由古时的门神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年画大都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得名。
其实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原来并没有年画。随着宋代诗词、戏曲、话本文学的兴起,传统门神画逐渐扩展到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至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内容也日趋丰富,还出现了麒麟送子、春牛耕田、金鸡报晓、五子登科、连(莲)年有余(鱼)、山水花鸟等内容。年画的表现手法也日趋成熟,用各种吉祥图案与画面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巧妙组合,借以表达人们祈求吉祥安康、消灾辟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
人们将火红热闹、五彩缤纷的年画贴上墙,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顿时扑面而来,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的一种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体现着中国民间精神风貌。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不仅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还凝结着全家人对幸福来年的无限期望。春节贴春联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美好生活的风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张贴春中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国春联的起源发展上“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下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五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诗中千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
所谓桃符,就是用桃木削制成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板而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到了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964年除夕,孟昶命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这便是中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明代,“春联”才有了正式的命名。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据说有一次,他微服私访,走进一家酒店进餐时,发现一个重庆的书生,便出了个上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暗知来者身份,立即对出下联:“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了,当即重赏了这个书生。
到清代,春联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有一天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到河北省有个大地方也叫通州,于是就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并让他的随从侍臣对下联,他写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下可把他的随从们急坏了,对了很多下联,乾隆都不满意。后来,一位小随从发现通州这个小镇当铺比较多,就对了一句:“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加赞赏,认为这个小随从聪明伶俐,是可造之材,当即御命给他加官晋爵,连升三级。由此故事可知,清朝时期,春联已经很盛行了。
春联的种类和内容
春联的种类很多,有门心、框对、横批、斗方、春条等,采用哪种春联,多根据使用的场所来定。春联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如灶台贴上“红火通山洞,青烟透九霄”,别有趣味;牲口棚里贴上“槽头兴旺”,主人的心愿一目了然。有的农村还用红纸写一个“酉”字贴在家里的器物上,“酉”为白虎的代称,有驱妖、镇邪的含意,春节贴个“酉”字,表示祈求平安、驱除邪恶、丰衣足食的愿望。
春联,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脊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答赠联、中堂联,名目繁多。小至婚丧嫁娶,记事抒怀,大至国家大典,政局纷争,无不应用。总之,它是人们在生活中祈求吉祥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夕之夜,人们竞相燃放开门爆竹。爆竹已成为过年的标志,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放爆竹不仅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且寄托着人们对于欢愉和吉利的期盼。
燃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要持续数日。尤其在除夕之夜,无论
中是城市还是农村,劈劈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国伏,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热闹非凡。
放鞭炮的由来传说下鞭炮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东方朔《神异经》上说:古时候,在西方的一座大山里,住着一个怪物,长得像人,但只有一尺多长,也只有一条腿。这个怪物生性机敏,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霉了,浑身发冷又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这个怪物名叫“山魈”。
传说山魈喜欢在过年时下山,人们都很害怕。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感觉很冷。他想,我何不烤烤火,吃点儿东西再赶路呢?于是,他随手折了一堆小竹子燃烧,竹子在火中劈劈啪啪炸得直响。这时,他突然看见山魈,吓得丢下竹子就跑。谁知这个怪物看见那堆正在26劈啪作响的火堆,跑得比这位农民还快,一眨眼就钻进山里,再也不见出来。原来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人们掌握了它的这个弱点,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鸡鸣的时候,在各家的庭院里烧竹子,火光熊熊,竹裂声啪啪作响,吓退山魈,使它再也不敢出来害人。
当然,这毕竟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其中驱鬼逐邪、避祸求吉的意愿却沿袭下来。
放鞭炮的沿袭变革
爆竹的正史,来源于“庭燎”,《诗经·小雅》上早有“庭燎晰晰”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当时用竹竿之类做成的火把。竹竿燃烧时发出爆炸声,故又名“爆竹”。火药发明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但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唐代,一些地方连年发生瘟疫,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火药放进小竹筒里,点燃爆炸,以驱除山间的瘴气。火药竹筒发出的响声远比烧竹子响得多,传得远,以后人们就学习他的方法驱瘴避邪。
到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新的爆竹。还有人用麻筋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称为“鞭炮”。考究的鞭炮全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片铺满地面,谓之满地红,取其吉利之意。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红楼梦》和《燕京岁时记》等许多明清小说、笔记中,都记述了爆竹的许多品种,如“一声雷”、“飞天十响”、“双响震天雷”、“二踢脚”、“匣炮”等。
爆竹原用以驱邪,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迎神、祭祀、赛会、祈祷等民俗活动中,甚至所有的喜庆活动如婚嫁、祝寿、开业、新屋上梁等场合,都少不了爆竹。
由于爆竹易燃、易爆、容易伤人,每年因烟花爆竹引起的事故、火灾不计其数,造成重大损失。现在不少城市采取了改革旧习俗的措施,在人口稠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春节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一大风俗,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吉祥意义。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