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择吉基础知识 > 第1章 求吉纳福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第5页)

第1章 求吉纳福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第5页)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不可缺少的节中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国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上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下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五更岁吃饺子的传说千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代,女娲炼五色石补好了苍天,又捏土造了许多黄土人。她不停地造人,可是一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每做完一个黄土人,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个小眼,用细线的一端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进人的嘴里,让人咬住耳朵不掉。这样,黄土人的耳朵便固定下来。后来掉耳朵咬线的故事,就变成了吃饺子。由于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老百姓总在这一天包饺子,以让女娲造的黄土人咬住带线的耳朵不冻掉,久而久之,人们不单在冬至吃饺子,过年也吃饺子,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吃饺子的历史

中国吃饺子的历史已经有1600多年了。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更岁吃饺子的讲究

在包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它许多吉祥的意义。

有些地区的人们喜欢将饺子包成元宝形状,象征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有些地区在包饺子时,放进一块糖或栗子、花生米、钱币等,谁吃到它,便会终年大吉。

有的地方,不论家口多少,只包5个带铜钱的饺子,意为把财“捂”住,预示来年一定有钱花,有福气。叔伯妯娌发生口角,就包两个“对合的饺子”,名叫“包和气”,寓“包管和和气气”的意思。谁来年有大事,比如外出、儿女婚事等,就吃“合子”,叫吃“圆满”,寓意顺利,称心如意,圆圆满满。

剁馅儿时说岁岁平安了;包饺子时说杂事都包上了;开锅时说喜事都开花了;饺子破了说粮仓都撑开了;盛饺子时说元宝入库了;吃饺子时说福气分享了。所以说吃饺子有“六六大顺”,能达到沸腾、热闹、乐和、喜庆、吉利、顺遂,受到各族人民的喜欢。

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因此,元宵节也负载了人们更多的祝愿与祈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

大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中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国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上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下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元宵节最重要的方五面就是它的祈年意义。

元宵舞龙祈年成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不足为奇了。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数十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这也许象征着龙飞翔上天,普施甘露的过程,含有祈望年成顺遂的意义。

举家团圆闹花灯

元宵节放灯的风俗始于汉代。隋代时,隋炀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灯会通宵达旦。隋炀帝还亲自写作观灯诗:“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唐太宗时,放灯发展成为热闹的灯市,灯规模空前,万人空巷。宋代,放灯的风气更盛。

相传闹花灯这个吉俗起源于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文人,有一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看见一个宫女泪流满面,想投井自尽,东方朔急忙上前拦救。原来这宫女名叫元宵,自入宫后,深居宫中,特别想念父母,不能见面。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到处宣传:“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一听说火神君将派人火焚帝宫,京城里一片恐慌,汉武帝也很害怕。于是东方朔连忙向武帝献计,十五日夜晚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武帝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到处挂满红灯,装作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再派人降灾长安。武帝听罢,欣然同意。于是,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城外的官员、百姓都上街观灯。当晚,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见到了父母,实现了自己愿望。而元宵姑娘做的元宵也颇受汉武帝的喜欢,于是一直流传至今。

正是这元宵与花灯成就了举家团圆的心愿,因而在元宵佳节,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个吉俗,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是中国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春节过完,辛劳忙碌的田间农事劳动即将全面展开,纯朴的农民希望风调雨顺,邀天力以获丰收。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龙抬头的由来

春龙节据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龙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需要雨水的时期,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另外,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所以,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