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中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二月二爆玉米花,有这样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其实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节日时,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他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重大节日,这一天人们或祭祀先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春游,折柳插门,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再生的渴望。
每逢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迎来了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节日——清明节,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渴望再生的清明节
清明起始于祭祀先人,扫墓是清明节的中心活动。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了。中国人民祭祀祖先,大年初一是在家庭祖宗牌位前毕恭毕敬地叩拜;农历三月清明节,是到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扫先人墓地,大致有如下内容:
一是,馨香三炷,鞠躬悼念。点燃馨香,冥化纸钱,鸣放鞭炮,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喜好的食品作为供品,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墓前祭奠,过去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只要三鞠躬就行了。
二是,整修陵墓。给坟墓培土、除草,进行整修和加高,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有的还可以植树作纪念。祭奠默哀后,还要打扫一下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
现在,因实行火葬,骨灰寄放在殡仪馆或公墓的居多。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以寄托哀思。
清明扫墓祭祖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再生的渴望,被看做追念先祖、教育后人、团结同族的表示。
踏青郊游益健康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清明节也掺杂了游娱的内容。
踏青,又称踏春、游春、寻春,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一般来说,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人体的组织细胞活跃起来,代谢旺盛,由此清明时节常被人们称之为生长发育季节,当你来到美丽的大自然,会感觉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宋代诗人吴惟信有诗赞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前后,人们还常举行一种插杨戴柳的活动。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插杨戴柳,其用意在于驱除邪祟。《清嘉录》也说:“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显然,插柳活动有祈年意义。
清明节,还是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颇多的节日,人们除郊外远足外,还要举行斗鸡、蹴鞠等。
斗鸡的游戏起源甚早,《左传》一书载有季氏和邱氏两大贵族斗鸡的事实。为了使鸡争斗获胜,季氏给鸡套上皮甲,而邱氏则给鸡安上金属的爪子,由此看来,古人斗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蹴鞠,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踢球,更确切点,就是踢足球。中国足球运动起源甚早,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了。那时,踢球被称为“蹴鞠”。
清明节,人们还荡秋千以取乐。清代《通俗编》云:“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这是说,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族创造了这项活动。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将它带入中原。
无论是踏青郊游,还是斗鸡、蹴鞠、荡秋千,都代表了人们追求健康的美好向往,所以,这些吉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旧时,粽子主要用作祭祀品,用以祭祀社稷神,祈求年丰。
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古时又叫“角国黍”、“筒”。中国端午节吃粽子历史悠
上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载:“端午进筒下,一名角黍,以菰叶裹。”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庚家粽子,白莹如玉。”北宋诗人陆游《过邻家》诗云:“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
。”诗中的“”即“粽”。
粽子的由来
粽子开始主要是作祭祀用的,用来祭祀社稷(土神与谷神)和先祖神灵的。我们
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
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
那么古人为何要把粽子包成牛头的形状呢?
这是因为周代先民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以祈求年丰。古人认为,动物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所以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之物,均以角为贵,来表示祝福。《诗经周颂良耙》:“杀时牡,有其角,以似以续,续之古人。”如果译成现代白话为:杀了那头大公牛,弯弯双角美无比。用以祭祀社稷神,前人传统后人继。诗中反映出周代人们以带角的牛来祭祀社稷的习俗。古时早期的棕子包成角形称“角黍”,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以赋予粽子祭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