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萧衍近四十年不近女色呢?
史家通常的观点是萧衍五十岁以后,“一心事佛”,所以才“禁欲”。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因此梁武帝只是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想方设法就把他接了回来,继续主持朝政。
回宫后,梁武帝暗想:“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呢;我是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一分钱不出就还俗了呢!”
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当然很高兴了,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才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
一年过去了,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没有保住。
从上面的记述来看,梁武帝信佛不假,但如果说他因佛而禁欲,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了,真实的原因绝非这样简单,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梁武帝最小的女儿长城公主萧玉姈出生时,他已五十多岁了,而在之前,他早已沉迷于佛教。另据《建康实录》(卷17)记载,萧衍到59岁才“断房室”,因此因佛禁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那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说来大家或许不信,原因就是梁武帝生理和健康上的原因,才最终迫使梁武帝不近女色。
梁武帝曾作《净业赋》,里面写道:“不与嫔侍同屋而处,四十馀年矣。於时四体小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姚菩提含笑摇头云,唯菩提知官房室过多,所以致尔。”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梁武帝曾经得过一场小病。开始他还以为饮食没有节制引起的,后来请教姚菩提,原来是性生活过多,纵欲过度的原因,即“房室过多,所以致尔”。姚菩提在发现这个秘密后,曾给梁武帝开了一种药丸。据说梁武帝服了这种药丸后,效果并不理想,并不能治愈梁武帝的“四体小恶”。有什么病是姚菩提不能治愈的呢?肯定不是一般的“小恶”。根据现代医学来推测,他可能是性功能减退了,患了前列腺炎或者阳痿一类的男性疾病。。从梁武帝的年龄来看,再怎么也是天命之年,再加上以先前纵欲酒色,难免有那些难言之隐的毛病。这种“毛病”又便跟他人言,只好说是“小恶”。其实梁武帝他是知道自己性功能出现了障碍,所以才找姚菩提问医,但却并无效果,为了图个耳根清静、内心平静,只好选择“出家”。这样不仅得了长寿,还给人们留下个好名声。这才是梁武帝“四十年不近女色”的真正原因。
9.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啼、桓彦范等乘武则天年老病危之际,率左右御林军发动了政变,诛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并只留下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无字碑和高宗碑并列在一处,矗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面是“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歌颂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高大雄浑地矗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七点五三米、宽二点一米、厚一点四九米,总重量达九十八点八四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四米、宽一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的无量功德,表示自己功盖南山,其高功大德非文字所能表达,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故立“无字碑”。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若从唐高宗死时算起,独自执政21年;自公元690年改唐为周至死,也长达15年之多。她在政治上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巩固了唐王朝;在经济上奖励农桑,兴修水利,整顿田制,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在用人上虚心纳谏,知人善任,破格用人;在军事上加强边防,缓和周边关系,重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诸如此类,确实表现出她非凡的政治才能,因此她承前启后,既发展了“贞观之治”,又为“开元盛世”提供了基础,其治世功绩的确是巨大的。
同时,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在她当政期间,她培养党羽,任用酷吏,违法滥刑,消除异己,擅立朝制,在恢复“安西四镇”后又相继丧失,经济发展处于唐初马鞍形的最低潮等,尤其是有人按封建正统论的观念来评价她,认为她改李唐为武周,愧对祖先,罪大恶极,故她自然难以立碑记过述罪。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系其遗言,是留待后人来评价她的功过是非,即“己之功过,由后人评定”。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根本就没有遗言立“无字碑”,而是中宗李显认为母皇功名盖世,故立无字碑,以尽其孝,以树其威。
也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虽然与唐高宗合葬,但事实上她确曾君临天下,改唐为周,树碑刻字,是称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权衡再三,还是立“无字碑”更为恰当。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是女的,在特别轻视妇女的传统社会中,又由于武则天的罪孽,根本就不值得立碑流传后代,她墓前的“无字碑”是后来的好事者加立的。
不过,“无字碑”现已名不符实,本来无字的碑上,自宋金以后被人刻遍了题记。在《金石萃编》中收乾陵无字碑上的题字十三段,其中有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的“大会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的题记,是用罕见的女真文字镌刻的,旁边并有汉字译文。从碑文得知,乾陵在金天会年间曾经过一次大的修缮。然而大金皇弟是为何人,碑文不详。《郎君行记》碑文,是乾陵极为重要的题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至今仍可辨认。
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为后代出了难题,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至今仍难断其故,此“无字碑”遂成诸多历史悬案之一。
10.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治帝年仅19岁就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持同治死于梅毒说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
近来,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
据记载,载淳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只请第一次脉就能做出上述的明确诊断,主要是因为载淳之病来势很凶,“疹形”表发得较显著。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同治仅服了一次药,效果便显出来了。第二天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昨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此进行调理。巳初三刻服药后,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洪,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两天,痘颗虽然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内症。很明显,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于身亡。
根据这些记载,有人便认为同治是死于天花,但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而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同治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于是,同治帝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同治而毫无成效。一次,同治帝对醇亲王奕当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和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载淳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