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41.华盛顿死因之谜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之后,于1798年初冬,悄悄回到了自己离别16年的家乡——蒙特佛农。66岁的他准备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一年以后,死神却奇迹般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而对他的死因,直到1999年年底前,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
被美国人称为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大农场主家庭。由于父亲早逝,他在16岁时就开始踏上社会。在历时7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率领民兵打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位总统。当第二届总统任满时,他拒绝继续连任,正式隐退,开创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两次以上的先例。
乔治·华盛顿,这位伟大的美利坚的开国元勋,在退休不到3年的一天,竟因偶感风寒不治身亡,他死之后,虽然其主治医生发表了公开声明,向国人交待了医治华盛顿的全部过程,但人们对华盛顿之死,仍心存疑虑。
事隔200多年之后,在华盛顿去世纪念日的这一天,美国媒体突然披露了一则消息——华盛顿之死竟然与当时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一时激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的死因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1799年12月12日,他打算看一看他心爱的农场。那一天,大风凛冽,大雪纷飞,华盛顿在外边一待就是5个小时,当他进屋吃晚餐时,头上沾满雪花,衣服已经湿透。第二天早晨,他起得依然很早,但已经出现了感冒的征兆,咽喉有些嘶哑,家人劝他不要出去了,可是他执意要到林场里转一圈,给决定砍伐的树标上记号。周五的晚上,华盛顿的嗓子已经非常嘶哑了,可是他还是满怀激情地为爱妻马莎大声朗读诗歌。晚餐后,马莎要去照顾孙子孙女们,华盛顿就和他那位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秘书托拜厄斯·利尔讨论国家的政治,此时的总统仍然不顾疼痛的咽喉,在讨论中表现出一个老人的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利尔长期跟随华盛顿,像总统的儿子一样悉心照顾他。当他发现总统的病情后,劝他让医生诊断一下,然而华盛顿和往常一样,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小病,不必兴师动众,麻烦医生和家人,他认为是小病小灾,不治自消。
细心的利尔还是发现,总统在极力掩饰由病痛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到星期六华盛顿发起了高烧,嗓音极度嘶哑,喘气很粗重,家人这才赶快请医生来诊疗。第一个到达的是詹姆斯·克雷克,他是华盛顿的好朋友。为了准确诊疗,还同时请了马里兰州最德高望重的古斯塔夫斯·布朗大夫,因担心布朗不能及时赶到,还请来年轻有为的医生伊莱沙·卡伦·迪克。
在医生来到之前,华盛顿就命管家为他放血,因为他见过他的农奴们有病时,放血后就会自动好起来,所以他决定效仿一下。克雷克来到后,也做了放血治疗,然后,用糖蜜、醋剂和黄油等配制出混合黏液,让总统漱喉,此举不幸引发了他咽喉剧烈肿胀,差点窒息而死。
在1799年1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他又为华盛顿做了两次放血治疗,同时他又让他用撒尔维亚千叶和醋混合泡成的茶水漱喉,当他向后仰头时,发生了严重的窒息,这一次差点连药液都吐不出来,憋得他脸色发紫。到了这时候,华盛顿的咽喉已经肿胀得十分厉害,但坚强的他仍强忍病痛,起床穿衣,在屋子里踱步,企图找一个好的姿势利于呼吸。后来,他走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歇了两个小时,直到坚持不住了才回到床上躺着。
后来,当华盛顿能稍微咽点东西时,医生们就让他服酒石来控制呕吐,服甘汞来化解咽喉的脓液,然而这个时候,“总统发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他进行了4次放血,这相当于他全部血液的三分之一。利尔后来写道:“在整个下午,他表现为疼痛不堪,浑身乏力。”当利尔让他换一个姿势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真担心,我这样太拖累你了。”
傍晚时分,华盛顿感到自己的生命已到终点,他就让妻子马莎拿来了两份遗书,看完以后,让她烧了其中的一个。然后,他让利尔整理他新写的有关军事方面的书信和文章,并让他安排存放这些书信和文章。下午5点时,他从床上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使劲地喘气,不一会儿,他感到累了,就又回床上躺下,他的病情在迅速恶化。也许是对医生们失去了信心,也许是他真的被病魔折磨得累了,他要求医生让他安静一会儿。晚上10点多钟,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离开了人世。
看来,华盛顿的病情并不复杂,克雷格医生等人也并非有意治死华盛顿,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华盛顿是重感冒引发扁桃体脓肿而致肺部严重感染,但放血治疗才是导致华盛顿死亡的根本原因。
大卫·莫伦斯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教授、当代著名的流行病学家,他曾对华盛顿的死因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华盛顿是因急性会厌炎而导致气管阻塞,最后窒息而死。
他明确指出,会厌炎的典型症状是发作快、发高烧、咽喉疼痛肿胀、咽食困难、声音嘶哑甚至说不出话、烦躁不安。华盛顿患病的症状,与此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克雷格医生确是误诊,也许可以说,200年前的医生还不了解会厌炎这种病,不懂得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莫伦斯的说法,认为华盛顿可能患有癌一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来,他感受风寒造成重感冒,以致心脏功能衰竭或心跳猝停而不治。
2.林肯遇刺之谜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1809年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县霍尔以南3英里的小木屋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对林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幸而继母对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读书、学习,他和继母的关系很融洽。后来,长大的林肯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
1830年,林肯一家迁居伊利诺斯州,在那里他第一次发表了政治演说。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选为州议员。两年后,林肯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不久又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1846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员。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张废奴和限制奴隶制的资产阶级人士成立了共和党,林肯很快成为这个新党的领导者。1858年,他发表了著名演说《家庭纠纷》,要求限制黑人奴隶的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演说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愿望,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因而为林肯赢得了巨大声望。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上任后不久,南部奴隶主挑起了南北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肯肩上的担子之沉重,是以往绝大多数美国总统无法比拟的。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非凡毅力和决心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即使在遭到诋毁时,也从未动摇他的方向:恢复联邦、废除奴隶制。1862年9月,林肯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结束,它标志着奴隶制的彻底崩溃。
由于林肯的卓越功绩,1864年11月8日他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然而,还没等林肯把他的战后政策付诸实施,悲剧发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时15分,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凶手是一个同情南方的精神错乱的演员。1865年4月15日,亚伯拉罕·林肯去世,时年56岁。林肯去世后,他的遗体在14个城市供群众凭吊了两个多星期,后被安葬在普林斯菲尔德。
其实,据说在林肯1861年第一次当选总统的时候,就险些遭到刺杀。在1861年3月,林肯从家乡前往华盛顿就任总统时,就有南方特务计划在路上杀害他。幸亏林肯提前被知情人通知,改道绕行,才幸运地避免了这次暗杀。在林肯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对林肯的刺杀活动更是嚣张与猖獗,甚至在南方的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广告:“如果联邦政府愿意出资100元,我将前往华盛顿击毙林肯和西华德。凡欲接洽者请函至119号。”由此可见,当时林肯处在了一个如何险恶的环境之中,完全可以说在他身边危机四伏。
对于这种频繁发生的恐怖事件,普通人的精神防线恐怕早已会崩溃了,但林肯总统却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若无其事地与他人交往,他甚至专门准备了两个大信封,在上面写上“暗杀”两个字,专门用来存放寄来的恐吓信。虽然林肯竭力地试图表现自己的坦然和对威胁的蔑视,但在一次接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陀夫人的时候,林肯也隐约地表现了自己对未来的些许担忧。他和斯陀夫人在讨论战争的时候,总统说到:“不管战争何时结束,我预感到战争结束后,我是活不了多久的了。”
谁也没有想到,总统竟然如此轻描淡写地就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杀死林肯的凶手是一名演员,名叫约翰·韦克斯·包斯。他当时悄悄溜进了林肯总统的包厢,对这总统的后脑开了致命的一枪。那么,包斯又是为何要将林肯置于死地呢?据说,包斯在内战初期时是站在北方这边的,但后来又莫名地开始对南方同情。在这之后,他向自己的朋友不止一次地表明了自己对林肯的仇视,并表示:“干掉林肯而使自己名垂青史,那该是多么荣耀啊!”据说,在林肯第二次总统就职的时候,包斯就站在国会大厅的台阶上,离讲坛非常的近,在事后,包斯不无遗憾地向别人表示:“假如我早些动杀机的话,总统宣布就职的那天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由此可见,包斯对于能够刺杀林肯总统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但是,许多调查的结果却暗示着此案远非如此简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林肯遇刺事件也日渐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也许是一场阴谋。
据说,林肯在福特剧院观看演出的当晚,曾经钦点作战部长斯特顿派埃克特陆军上校担任自己的警卫,但斯特顿说埃克特当晚另有任务,从而改派了一个名叫布莱恩的警卫。但事实上,埃克特上校整个晚上都呆在了家中,并没有执行什么任务。这就非常令人费解,作战部长斯特顿究竟为何要向总统撒谎呢?不仅如此,据说代替埃克特的布莱恩行为一贯不检点,口碑非常不好,但他又是总统夫人所指定的,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奥妙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包斯在逃离作案现场的时候,脚部已经严重受伤了,而警察寻着脚上流出的血迹很快地就将他抓捕归案。在围捕的过程中,包斯已经基本丧失抵抗能力了,警察完全有能力对包斯活捉,但最终他还是被子弹击毙,这一枪究竟是谁发出的呢,至今也无人能给出答案。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后来的报告中,竟然写道包斯是自杀身亡的。
1926年,林肯的儿子罗伯特·托德·林肯在去世之前,焚毁了林肯生前的一些私人文件。他在生前曾经对他的朋友说:“在这些文件之中,有一些证据能够表明在林肯内阁中有一个人犯有叛国罪。因此,还是把这些证据付之一炬为好。”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与林肯遇刺是否有关系呢?至于情况是否属实,由于证据已经被销毁,看来现在已无法证实。
无论林肯总统因何原因而遇刺身亡,他对和平与自由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对他永远的敬仰与缅怀。
3.丹东真的有叛国行为?
丹东曾任著名的科尔得利俱乐部主席、共和政府的司法部长等职,与马拉、罗伯斯庇尔,一起并称为雅各宾派的“三巨头”,为拯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革命政权后,丹东主张对内实行法治,对外休战议和,提倡宽大和人道。他的这些主张引起了激进派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等人的不满和反对,致使雅各宾派走向分裂。丹东也逐渐变成雅各宾派的右翼,被排挤出救国委员会,回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