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那些登上顶峰的人们,不论是在舞台上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亡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望,因为他们站在低处。
站在低处的人,总是高高抬着头,因为他们脚下什么都没有,他们只能往上看。
曾有人问大学问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要想抬头,必须懂得先要低头。如果不懂得低头,就会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为此而失去性命。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的范睢本是魏国人,后来他到了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于是他升为宰相。但是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这件事使范睢意志消沉。按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了纰漏,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坐的处分。但是秦昭王并没有问罪范睢,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为刺激范睢,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应该把它让给别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睢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风貌。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宰相的宝座而做了范睢第二。可见聪明的智者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只是知道,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在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雷墨曾经说过:“低头是需要勇气的”。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一一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人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前不久,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黑白经:
“低头”给人以懦弱和畏惧的感觉,可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适当的低头,是一种处世之道,是人生的糊涂大智慧。生活中,我们在应该保持低头时就低头,往往办事比较顺利。
4、收敛起你的“锋芒”
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厚黑学》提醒你:当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装装傻吧。
在人的—生中,尤其是那些置身于政治权力漩涡,明刀暗箭防不胜防,或者被人陷害,而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绝顶聪明的人为了幸免于难,就必须拿出生命去作孤注一掷,实行“假痴不癫”的计谋,这就把厚黑术运用到极致了。
在中国历史上,箕子是第一位行使假痴不癫计谋的人物。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他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物,能准确地预知事物的结局。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房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相逐戏。其臣比干相谏,纣王把他的心肝剜出,说:“比干自以为圣人,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倒想看看如何!”箕子复谏而不听,害怕残暴会临到自己,就诈癫扮傻起来,披散头发,胡言乱语,弃太师之尊而不为,宁愿被纣王关在囚里。正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久纣王死了,新朝周武王释放囚徒,邀箕子再出来做官,箕子不愿,暗里带了5000人逃避朝鲜去。武王没法,不得已落碍做个人情,封他在朝鲜建国。今平壤地区还存有箕子之墓。
明朝时,江西的宁王宸濠,阴谋造反夺权,就罗致奇才异能之士为党羽。宸濠很喜欢唐伯虎,派人拿一百两金子到苏州聘他来宁做官。唐伯虎被安置在别馆中,十分受优待。相处半年,伯虎见宸濠常做不合法的事,知道他以后一定会反叛,于是想辞职回乡,却又逃脱不得,不得已只好假装疯狂,每晚去妓院寻花问柳,痴痴癫癫如同色情狂,见丫环仆妇就追,在王府的妃嫔面前除裤解手,无端的哭,无端的笑,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一次,宸濠派人送礼物给他时,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器并讥讽斥骂来人。来人只得把礼物带回。宸濠知道此事后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德之士,他只不过是个疯子罢了!”无奈只好放他回家。几年后,宁王造反,迅速被剿平,宁王死,那班被尊为上宾的名士,都列为逆党,无一幸免,只有唐伯虎能及时诈癫扮傻,不受株连。
唐伯虎除了诈癫扮傻外,还因为他与宸濠并无恩怨,才得以侥幸逃脱;如今再说一个强者一方必欲置另一方于死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将进一步说明当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时,诈癫扮傻几乎是唯一逃脱死路的计谋,如果不绝对地装得完全像,彻底地扮作疯狂,对手怎么会放过他呢?
“假痴不癫”从轻的角度说,是诈呆扮懵装聋作哑;从重的方面说,就是苦肉计,要损抑自己意志,戕害自己身心,且不容易诈扮,非到了最后关头,是不会轻易尝试的。一个丰满理智的人变成失去理性的疯子,要自己毁灭自己才能去瞒骗监视严密不遗巨细之眼,如果这个人不具备非凡的勇气,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作为一种计谋,—般人也是可以使用的,那自然不需要变成完全失去理性,只要把糊涂装到看似愚蠢那一步,蒙骗对方就可以了。
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共学兵法,曾有八拜之交,结为生死兄弟。庞涓为人刻薄寡恩,孙膑则忠厚谦逊。
庞涓求官魏国,拜为军师,屡建奇功,名声大振,显赫不可一世,却还忌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义兄、并曾发过愿“若有进身机会,必举荐吾兄”的孙膑。他认为孙膑有祖传《孙子十三篇》,才能超过自己,一旦有机会,便会压倒自己,所以始终不予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