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的名句 >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10页)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10页)

后来,这个小偷改邪归正,做了石屋禅师的弟子。

世人大多都贪取身外之财,而忘却了自身的财富。其实,每个人的自身都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生都享用不尽。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人也有许多事要做,他只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别人只能帮一时却帮不了一世。所以,靠人不如靠自己,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慧能禅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参禅啊!”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糊涂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的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祛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一个人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和烦琐。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世间之事,但有一点是要尽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灵山,就像佛塔一样,道场在哪里?道场就在你当下这一念心里,包含着你所有的烦恼障碍和所有的智慧能力。这所有的烦恼障碍、智慧能力都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场,你不需要再从别的地方去寻找道场。你是从生命的道场里来,还是一直用这本来的道场去寻觅另一个外在的道场?在觉悟的心看来,在在处处都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出自你这一颗完完全全的真心。当每一刻你的心完完全全都在道的状态,与一切事物真相相合的时候;随顺因缘,而不是掉在烦恼、恐惧、斗争、不安、是非种种的状况的时候,那你的心就是道场。而离了这个行道之心,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道场呢?九、修行到一直没有自我为止,你便进入了

开悟的境地如果心性清净,那么,就没有抗拒外界诱惑之说,因为任何的诱惑,都不会蛊惑到自己空空如也的明净心灵。空空如也,即是放下一切。佛家有言:“放下。”此话说说容易,可是真要做起来就很难了。

空就是放下成见,放下执著,放下贪欲,放下别人对自己的苛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一切,让自己空空如也,才能让心灵真正发出自由之光,智慧之泉。那就是觉悟,就是成佛之道。所以说:放下执著,心中空空如也,本来就是佛。

修行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微闭双眼,忘记得失、取舍,放弃执著,定心、净心、悟心、明心,一个蒲团,一碗粥,一杯茶,一张床,将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总是离不开一个“我”,一切的烦恼、生死皆因“我”而起,这些都根源于第七识的执著。可是,要真正放下自己谈何容易?殊不知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太多的限制,常受限于习惯、情绪、偏见的误导;再加上我们所面对的是无常流动的世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当你以片断且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时,往往以偏概全,与真相擦身而过。要如何才能如实地看、听及思考呢?必须不执著于任何一点,全面观照缘起,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去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

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

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

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紧随其后。两个人才走了半里山路,瓢泼大雨便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泞,几次小和尚都差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这样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现一位妙龄少女,难怪小和尚吃惊发呆。

这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女,圆圆的瓜子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长着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一头秀发好似瀑布披在腰间。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崭新的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过去弄脏了衣服,正在那里犯愁。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以后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要他搀扶了。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震,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

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谁?哪个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后微笑了,“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抱着她吗?看来你还没有放下,所以你心中还有太多的杂念啊。”

小和尚顿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还没有修炼到一定境界。想要驱除杂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片清澄,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放下”的境界。

烈日下,一老翁坐在岸边,两眼一动也不动地盯着河面的浮标,从日出到日落,依然两手空空,老翁却怡然自得,乐在其中。我很是纳闷。

老翁笑着说:“我即鱼,鱼即我,我在钓鱼,鱼也在钓我,就像下棋,我和鱼的耐力旗鼓相当,这才过瘾。”一顽童向水中扔一块石头,一阵波纹飘荡过来,老翁曰:“起风了。”其实,修行的境界就是人鱼合一,物我两忘。

修行不是修外在、不是修别的,是修自己。“我执”是人们学习佛法、超越自我、回归永恒道路上一道必须突破和征服的门槛。所谓“我执”,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生命的主体意识,更简单说就是人的私心和私欲。

所有的念头、感觉、情绪,都像飘过天空的一片云,遮住阳光,须臾之间,又被风吹送到天边;也像骤然洒落的一阵雨,忽忽倾泻一地,转眼却云收雨停。

如果心像天空,那么,一个解脱的圣者又是如何观照“心的天空”的呢?

只要活着,就总是“我”在想、“我”在欲念、“我”在行为。但这个“我”具有两重属性:封闭的我和包容的我、自私的我和无私的我、动物的我和精神的我。摆在学佛之人面前的一个很尖锐问题是:怎么能够超越自私的“小我”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私的“大我”呢?怎样才能破除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私心和私欲呢?我们到底能不能破除私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转换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立场和情感。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