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的名句 >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9页)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9页)

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

马祖问:来这里干什么?

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

马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

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

马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

这个小故事令很多人找回了自我。人们常常习惯于到处求找,而忘却自家宝藏。

南怀瑾说: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如果你离开“觉”去四处寻觅道场,就叫“背觉合尘”。觉就在这一念心里。我们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有种种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它或不去看它,而从这里转过身,要去外面找觉悟。外面是什么呢?外面就是“尘”,我们总想从尘里面找到觉悟,想从外在的环境里找到觉悟,想从别人那里找到觉悟,或者想从佛陀、从菩萨、从智者那里找到觉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在禅宗看来,性、佛、自性、佛性,都是一个意思,意思是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或者说佛就在我们的本性中。佛在我们的本性中,但你不能拿出来看到。所以说它是“有”,也是“无”。

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妨自己与心内的自己对话,这就是在与自性对话。保持自性,做真正的自己。保持自性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就像佛陀所说的,我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所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坛经》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静就是佛了。

人生苦短,快乐的宝藏往往就在自己的脚下,甚至就在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头脑里。人生中多享受一些快乐,那就只有放下那些欲望,拒绝那些诱惑。把快乐放在心中最显眼的地方,让自己时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所说的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是指明心见性的“不求”。自性自心即是佛,不须外求。

对于你的苦恼,别人无能为力。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

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为什么呢?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那么,这么久以来你找到了吗?你想从哪里去找呢?

佛陀曾说,不要向外追寻,你就是你自己的主宰。要明白这一点,需要觉悟。觉悟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所以,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而众人是尚未觉悟的佛。追求觉悟的人,就是一座会行走的灵山;他所在之处,即灵山深处。

石屋禅师外出,晚上投宿一家旅店。到了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以为是旅店主人,就问:“天亮了吗?”

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还是深夜呢。”

石屋禅师心想,此人能在深夜一片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不想对方如此回答。

石屋禅师说:“唔!原来是个小偷。你先后偷过几次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屋禅师就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石屋禅师问。

小偷郁郁地说:“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屋禅师嘲笑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做一次呢?”

小偷一听,感兴趣地反问:“你也做这个吗?你偷过几次?”

石屋禅师说:“只一次。”

小偷很好奇,走近禅师问:“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禅师不容置疑地说:“虽然只偷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地又往前走近了些,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教我吗?”

这时,石屋禅师突然抓住小偷,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奉献给这项事业,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觉却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让人很舒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