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愈吹,老人把外套裹得愈紧。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与狂暴。”
伊索是个希腊奴隶,在公元前600年降生,但是他教给我们许多有关人性的真理。使我们知道,温和、友善和赞赏的态度更能教人改变心意,这是咆哮和猛烈攻击所难以奏效的。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然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你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方法了。
俗话说,“善心即天堂”。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爱人、欣赏人、宽容人。抱有善心之人懂得相互接纳、相互合作,他们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才华,也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对他人,应主动欣赏其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计较其缺点,或者说不去计较与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试着去谅解;不能谅解,就平静地去接受。有人说:“人生最可贵的瞬间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具有这种“放人一马”的涵养。
缺少善心者,其“责人也重以周”,既很少去看他人的优势和才华,更不愿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更多地去寻找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人很难理解他人,谅解更不易做到,因此也就更加做不到善解人意了。
远在1915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奋,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人员流血,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民怨沸腾。可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演讲。那次的演讲可称之为不朽,它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附近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你们的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多么出色的一番演讲,这可能是化敌为友的一种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们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你想结果如何?只会招惹更多怨愤的暴行。
人生在世,与人为伍,许多人常叹善解我者难求。那么,你就学着去善解他人吧。在你善解他人时,他人也将善解你。
10弊サ兑抓刀柄,制人要拿弱点
两雄争辩,是双方理与气的较量。理是气的内核,气是理的锋芒,理直就气壮,理曲则气馁;但在一定条件下,气盛也能使理壮三分。出色的谈判家常常注意寻找对手的有关弱点,譬如釜底抽薪,使对方的锐气顷刻消释,“束手就擒”。所谓有关的弱点,是指对手论点上的错误、论据上的缺失、论证上的偏颇或其本身性格、行为、感情上的各种局限。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是很值得谈判人员研习的。
初到江东的诸葛亮,作为弱国的使者,而且独自一人,看上去给人势单力薄的感觉。那些欺软怕硬的谋士们,倚仗着人多势众,在自己的地盘,个个盛气凌人。
诸葛亮决心先打掉他们的气焰,所以他出手凌厉,制人要害。像张昭这样的江东首席谋士,凭他的嚣张气势,也不过勉强与诸葛亮周旋了三个回合。他突出的弱点就是主张降曹,投降是既无能又无耻的表现。诸葛亮看准了这一点,在历数刘备一方怎样仁义爱民、艰苦抗击曹操之后,话锋一转:“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交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一下子点到了张昭的痛处,使他哑口无言。
接下来的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之流,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如薛综与陆绩出于贬低刘备的目的,抬高了曹操的身份,这就犯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舆论大忌。诸葛亮一把抓住这点,斥责他们一个是“无父无君”,一个是“小儿之见”,说得两个人“满面羞惭”,先后“语塞”。严畯与程德枢完全是迂腐儒生,一个问诸葛亮“适为儒者所笑”,诸葛亮尖锐地指出:“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小人之儒……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甚至屈身变节,更为可悲。诸葛亮准确有力地击中对方的弱点,使对方垂头丧气,理屈词穷。
在一场唇枪舌剑中,对手总有说漏嘴的时候,这正是“穷追猛打”的好机会。这种办法用以对付傲气十足的对手较易奏效,因为这种对手一般一丢丑便会像斗败的公鸡一样,垂头丧气,沮丧不已。因此,一旦抓住他们的弱点,傲者比谦虚的人更容易打败。
人都想掩盖自己的弱点和丑处,更有些心智狡猾的人城府很深,很难让人抓住把柄。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下面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用以套出抵赖者、掩盖者的尾巴,让他主动坦白交代,自己露出马脚。
第一,打草惊蛇,诈开其口,用恐吓。
唐朝有个县令,名叫王鲁,自从就任以来就暗中贪污受贿。县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肃整吏治,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属下主簿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担心。忧虑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红字,从而流露出唯恐主簿被告发而牵连到自己的恐惧之情。
无意识的打草惊蛇,会使对手有所警觉,予作防范;有意识地打草惊蛇,却可以使对手惊慌失措,答应你所有的要求。
有些法官善于使用这种打草惊蛇策略,故意说出已知的一点事,使罪犯或对手相信,他已掌握了全部罪证。对方于是会供认不讳,把所知道或所做的一切全部地倒出来。
第二,引蛇出洞,设下圈套,绕圈子。
这种技法的含义,就是论辩中自己已经掌握了足以制服对手的有力证据,但却因为时机不成熟或环境不适宜而不便抛出。为了能够抛出证据,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引诱对手进入自己所需的时机或环境之中,然后一举击溃。
实施这种技法的关键,在于“引”。“引”有两个环节:
一是时机与环境。何时引,每一步引到什么程度,所引适不适合,都要考虑面临的机会和氛围;操之过急或行之迟缓,都不相宜。
二是巧妙与自然。引,既然是要对手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这就要求引者不能露出破绽,必须天衣无缝,一步一步地向预定目标靠拢。
因此,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在有些情况下,抓住对手的弱点进行“强攻”,往往能轻而易举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