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证明自己的价值固然勇气可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度固然很潇洒,但是踏踏实实工作的精神更重要。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样样全能,在任何部门工作都必须融入到单位的团队里去。要学会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和突破自己,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积累雄厚的实力。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锋芒毕露,适当表现一下,偶尔露一下锋芒,可以给上司、同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做得太绝。不要急于提意见,千万别越位,让上司、同事消除戒心。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等待时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应当说,自我表现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的确,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羽毛一样正常。但是,刻意的自我表现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真正的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无可厚非,只知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真实而诚挚的朋友。
在公司里,要想出人头地,的确需要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让同事和上司看到你的卓越之处。但许多心高气傲的职员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就是把表现自己的时机错误地放在了与自己同处一个地位的同事面前,不知什么是收敛,结果往往在职场竞争中输得莫名其妙。本来同事之间就处在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之下,如果一味地刻意表现,不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敌意。其实,表现自己并没错。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表现自己要分场合、方式。尽量不要让你的表现看上去矫揉造作,好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在众多同事面前,只有你一个人表现得特殊、积极,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故意推销自己,结果会得不偿失。
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同事,在工作上该出力的时候全力以赴,才是聪明的表现。而不失时机甚至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出自己“关心别人”“是领导的好下属”“雄心勃勃”的人,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热忱和刻意表现之间的界限。不少人总把一腔热忱的行为演绎得看上去像是故意装岀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真正的热忱绝不会让同事以为你是在刻意表现自己,也不会让同事反感。
不恰当表现的另一个误区就是经常在同事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职场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使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以期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是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因此,聪明的员工总是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
另一方面还要记住:留点儿机会给别人。扬扬相貌岀众,活泼大方,在单位里的人缘却不很好。原来她“太爱表现自我”了。老板来了解情况时,她总是抢着发言,次次都成了她和老板的单独对话,剥夺了其他同事交流的机会。大伙在一起聊天时,只能听她一个人说,或者只能谈她所感兴趣的话题,否则她就不感兴趣,不耐烦或干脆走人。老板在场时,她就非常张扬地表现自己;而老板不在场时,她就敷衍了事,能躲就躲。
仔细分析一下,别人未必是反感扬扬的“爱表现”,每个人从内心深处来说都是“爱表现”的。别人反感的是,她只顾自己表现,而且把别人表现的机会都抢走了,过分自私。现实的逻辑是,如果你总以自己为“主角",把他人当“观众”,则这台戏是唱不久的。别人会拆你的台,冷你的场,让你孤零零地唱“独角戏”。试想,你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了,还能表现给谁看呢?
恃才傲物的人,往往让人反感,既不利于与身边的人处理好关系,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其位谋其职,才是聪明的表现。
智者当借力而行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钉。这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来方便自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萨洛蒙?安德烈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从而填补地图上的空白,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了有关航空学的全部理论,并且制造过由气球发展起来的飞艇,有关飞行试验在美国和欧洲曾引起轰动。但问题是,由于大家对北极探险不信任和不关心,也就很少有人愿意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没办法,安德烈只好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却总是吃人家的闭门羹抑或是被他们以各种理由委婉地拒绝……就在安德烈灰心丧气的时候,总算有一位好心而且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同时还给安德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则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
安德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略加考虑之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探险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安德烈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文章呈献给国王。经过一番周折,瑞典国王总算看到了安德烈的文章,也开始对这个大胆的计划好奇起来,把安德烈招来询问有关探险的具体情况。没想到,国王和安德烈越谈越投机——理所当然,当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赞助的时候,国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少社会名流和富豪见国王对北极探险产生了兴趣,一窝蜂地也跟着“关心”起来;至于那些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更是把北极探险当成茶余饭后的闲谈。就这样,奔赴北极探险的事终于由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演变成了一项社会大众关注的事,而安德烈也如愿以偿地筹集到了足够的经费!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至上的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取得了成功。
公元617年5月,一直处在韬光养晦中的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见时机成熟,准备起兵反隋。当时东、西突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李渊亲自用十分卑躬的口气给突厥写信求和,又以厚礼相赠,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眼看力量强大的突厥有意支持,李渊部下的文臣武将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自立封号、坐地为皇。说实话,李渊当然也有称帝的梦想,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
李渊清楚地知道,自己原本是大隋的臣僚,与农民起义军有着天壤之别,想要坐上龙椅,只有依靠那些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但这股势力的人却都有着浓厚的“忠君”意识,只想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却绝不容许推翻或改变整个政治制度。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和农民起义军一样进行反叛的贵族阶层更为深恶痛绝。隋朝虽行将就木,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那时恐怕有十个李渊也是难逃灭顶之灾。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渊果断地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不但没有拥兵起义,反而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变旗帜。如此,在突厥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还有条件地给予支持。而隋朝当权者,虽然也有些怀疑李渊身藏野心,但他毕竟打着“尊隋”的旗号,不像农民军那样攻城略地,于是也就简单地做了一些少量的防御布置,而不是立即就出兵讨伐或者是围剿。
只有李渊自己心里清楚,“尊隋”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而已。隋朝是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自己在刚刚破土、尚为幼苗之时,机敏地把根子扎在这棵大树的底下,一边饱吸大树的水分与养料,一边借着大树的枝叶遮风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一旦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了,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自己的王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尊隋”大旗的遮掩之下,李渊的唐军迅速从幼小变成了强大,并且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大隋王朝。李渊用计何其妙也!
胡雪岩,名光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贫困,后经商致富,并与洋务派官僚左宗棠相交,得以为官。但他并未放弃经商,始终保持亦官亦商的身份,人称“红顶商人气胡雪岩小时,因家庭贫穷而无法去私塾读书,只好在家自学;后经亲戚推荐,来到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三年满师后,他被升为钱庄跑街。所谓跑街,即为钱庄招揽生意和讨要债款者。当时的杭州,有很多候补、捐班的官吏。他们花钱捐了官,就等着有空缺时外放做知县、知府一类的实职官员。由于花了很多钱捐官,在候补期间,他们中许多人两手空空,只能向钱庄借贷;即使补了缺,上行时打点也需要钱,还得向钱庄借。胡雪岩充当钱庄跑街,主要就是招揽这批人的生意以及督促他们到期还钱。这是一个不好干的苦差事,想做得圆满,还需处处小心,笑脸相陪,有时还得来点硬的,软硬兼施。胡雪岩以他坚强的毅力挺了下来,并逐渐锻炼得机敏、泼辣,善于投机。留给他人的印象则是慷慨好义,能济人急难,所以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发迹打下了基础。关于胡雪岩的发迹致富,有种种传说,比较流行的是说他曾借钱助人,受助者后来为报恩又支持他开钱庄,因此发迹。他所助之人,一说为王有龄,一说为湘军的一个营官。
王有龄是当时的浙江巡抚,年轻时因父亲去世,曾贫困潦倒,流落杭州。一天,他遇到正在跑街的胡雪岩。胡雪岩见他气度不凡,不像没出息的人,便询问他为何这般落魄。王有龄将自己的处境告知胡雪岩。胡雪岩表示愿助一臂之力,可送他进京谋官,遂将刚为钱庄收上来的一笔500两银子借给他。王有龄不愿接受,怕胡雪岩回去后会受老板责罚。胡雪岩表示没关系,有什么风险自己一人承担。
王有龄千恩万谢地拿了钱北上,终于找到有权有势的故交,当上了浙江粮台总办。王有龄得官职后便去找胡雪岩,将以前所借的银子加上利息奉还,一再致谢,又让他辞了跑街的差使,支持他自办钱庄。几年后,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又保荐胡雪岩接任粮台,使胡雪岩成了掌管浙江粮食的最高官员。胡雪岩本有经商才能,钱庄经营得很红火,加之掌管粮食,其事业就更兴旺了。他相继开设了不少店铺,并与外商做生意,手头周转之钱常以千万两计,终成为富甲杭州的大商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湘军的一个军官到胡雪岩所在的钱庄借贷银2000两。当时老板不在,胡雪岩自作主张借给了他。老板回来后知此事大怒,将其赶出店门。不久军官来还钱,在路上遇到已失业的胡雪岩,见他似乎很穷困,问明原因,知是为自己借钱事所致,深觉过意不去,便请他去军营,供以衣着美食,并把自己得的10万两白银交给他去开钱庄,后又辗转把他引荐给浙江巡抚王有龄。由于王有龄的扶持,胡雪岩渐渐致富。
不管哪种说法,都能看出胡雪岩之发迹与王有龄密切有关。正是受恩于王有龄,他才有了官府做经商的靠山,故能事事顺遂。自然,王有
龄对胡雪岩倾心倚重,也在于他自有让人信赖的品质和能力,而且是一般商人难以企及的。
想要成就大事业,单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聪明的人,往往会借助外部的力量,让自己获得成功。这不仅是一种谋略,更是促进成功的一种智慧。
多听意见,少犯错
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由于身在其中,往往不能把问题看得清楚、透彻,这就需要多听一听旁人的意见。
战国初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儿子齐威王刚刚继承父位时,和楚庄王最初执政时有点相似,不怎么把国家大事搁在心上。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可是齐威王一连九年,不飞不鸣。在这九年当中,韩国、赵国、魏国时常来侵犯齐国,可齐威王也不着急,打了败仗,也丝毫不在乎,还不准大臣们进谏劝说。一天,有位琴师求见齐威王,自我介绍说是齐国人,叫邹忌,听说齐威王爱听音乐,特来拜见。齐威王就把邹忌召进宫去。在拜见国君之后,邹忌把琴放好,调准了琴弦,像是要弹琴的样子,可是两只手却搁在琴弦上不动了。
齐威王不解,问道:“你调了弦,怎么不弹?”邹忌说:“我不光会弹琴,还懂得弹琴的一套大道理。”齐威王不太清楚弹琴中的道理,就让他讲来听听。
邹忌把弹琴的道理讲得天花乱坠。齐威王听得似懂非懂,终于不耐烦了,对邹忌说:“你已经讲了半天,为什么还不给我弹琴?”邹忌反问道:“君主你瞧我老拿着琴不弹,有点不乐意了吧?怪不得齐国人瞧着您老拿着齐国这张大琴,九年都不动一个指头,也有点不乐意呢!”
听了这话,齐威王立即起身,说:“原来先生是拿琴来劝我的,我明白了。”齐威王命人把琴拿下去,和邹忌谈起了国家大事。邹忌劝他搜罗人才,重用有能耐的人,增加生产,节省财物,训练兵马,建立霸主的功业。齐威王听得非常高兴,就任命邹忌为宰相,让他整顿朝廷的事务和全国各地的官员。
邹忌做了宰相后,帮助齐威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全国百姓都称齐威王是个英明的君主。齐威王因此非常得意。邹忌见此有些担心,怕齐威王骄傲起来,就想找个机会提醒他。那一天,邹忌早上起来,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对着镜子瞧瞧,觉得自己很漂亮,心里很得意,就问妻子:“我跟北城的徐公比起来,哪个漂亮?”他说的那位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