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听邹忌这样问,就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你美,徐公哪比得上你!”邹忌不大相信妻子的话,就问刚走进房间的小妾:“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到底哪个漂亮?”小妾说:“还是你漂亮,徐公比不上你!”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客人来到邹忌家,两个人坐着谈了一会儿。这位客人是来向邹忌借钱的,邹忌对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和邹忌妻子、小妾的回答是一样的,说邹忌比城北徐公漂亮。凑巧的是,第二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拜访他。邹忌一见徐公,不觉一愣,天下竟有这么漂亮的美男子!顿时觉得自己比不上徐公。这天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琢磨着,终于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且想到可以用这个道理去劝说齐威王。
第二天清晨,邹忌来到皇宫,把这两天关于自己和徐公的事情讲给齐威王听,自己是怎样问的,妻子、小妾、客人是如何回答的,都详细地说了一遍。齐威王听了,笑着问:“你说你比不上徐公漂亮,可你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你比徐公美呢?”邹忌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向我;我的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地位低,怕我;我的朋友说徐公不如我,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故意恭维我。”
齐威王说:“你讲得对,听了别人的话,是得好好考虑一下,不然的话,就容易受蒙蔽。”邹忌紧接着说:“是呀!我想齐国有方圆上千里的土地,120座城池。王宫里的美女侍候君王;您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君王您;全国各地的人,没有一个不想得到君王您的照顾而有求于您的。从这些情况看来,您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所以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邹忌的这一番话,齐威王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能以书面方式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中等奖赏;能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而传入我耳朵里的,也能得下等奖赏。”
此后,提建议的人门庭若市,齐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齐威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最终国家使国家强盛起来。在生活中,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要善于采纳别人劝告。如果别人说的是对的,那么就要虚心接受,否则只能浪费光阴。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讲: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是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20世纪60年代,刚从大学毕业分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就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上的白话诗写信给郭老,措辞极其尖锐地批评说:“读完那些连篇累赘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诗人的大名。编辑同志大概对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广大读者却对你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老给陈明远复信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是非常高兴。”并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郭老约见陈明远,笑着问他:“如果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的手里,你如何处理?”
陈明远仔细想了一下说:“对你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一类像《骆驼》《罪恶的金字塔》那样的好诗,和少数合格的诗,予以发表。二类对有可取之处但需斟酌的,提出意见让你修改,改好再定。三类对诗味索然的当做散文、杂文看待,或者干脆扔掉。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真正爱护你的诗句。”郭沫若这位大学问家听后哈哈大笑,连声说:“好!遇到你这样的编辑就好办多了!真是求之不得!”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谁也不可能是“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我们需要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告诫,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好的方面,我们要学习,不好的方面要改正,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刚愎自用要不得
听人劝,吃饱饭。每个人都可能办错事、说错话,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有许多人因害怕丢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别人的劝告,仍旧护短遮丑、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结果越陷越深。
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们就不觉得你有短;有丑敢亮丑,人们就不觉得你有丑。敢于揭短亮丑,是诚实可靠的表现,不但不会失去面子、威信和信任,反而会提高威信,增加影响。人总是在不断地从错误到正确再到错误,然后再正确,重复不断,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地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进而得到发展,然后逐步完善,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有句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这次错了,吸取教训,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错。犯了错误或有着某种错误观点而执迷不悟,继续强硬坚持,甚至顽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劝说,这种做法讲得文雅一点是刚愎自用,讲得通俗一些就是顽固不化。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很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每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也就难免会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的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
在我国古代,凡是贤明的君主身边必定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忠诚的大臣或谋士,专门为君王提供建议。成就霸业的君王在建国初期,很少有刚愎自用者,否则他也不会霸业有成。不光是君主,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当然,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由于固执、刚愎自用而失败的人。比如说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由于一味顽固自信,而不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最终导致了“失街亭”。马谡的失败,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事后马谡自己也追悔莫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世上卖什么药的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的心。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认为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没有武二郎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痛快的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为什么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是小职员还是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的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的稻草。对人而言,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犯错时,就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只会使自己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走不通O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不要太早下判断
有这么一幕电视广告:一个男人在厨房忙着煮意大利面,家里的白色波斯猫跳到炉台上叫个不停。男人一手拿切菜刀,一手赶那只猫,慌乱中,不慎打翻炉子上那锅猩红的西红柿酱。西红柿酱洒了一地,炉台上那只猫恰巧也跌进地上的酱汁中,沾了一身血红。就在那男人一手抓住猫后颈的毛,将它提起解围时,大门开了,进来的女人只见他一手拿刀,一手抓猫,满地是“血”……
这时电视画面打出一行大字:不要太早下判断。这个公益广告真是发人深省。很多时候,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吗?最浅显的例子是变魔术。闻名国际的魔术师大卫,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由女神变不见。如果光用眼睛看,这魔术似乎是真的,但我们都知道,那只是魔术,不会受骗。“亲眼所见”,未必是真,那么“亲耳所闻”呢?
《三国演义》里记载,曹操行刺丞相董卓不成,逃到成皋投奔父执辈乡亲吕伯奢。生性多疑的曹操怕乡亲出卖他,想偷听主人谈话,却听到某个厅房传出说话声:“把他绑起来杀掉,怎样?”曹操一听,以为主人要杀他,赶紧“先下手为强”,一口气杀了吕府男女八人,后来杀到厨房,发现一只被绑待宰的猪,才知道自己误杀好人,但憾事已无法挽回
还有一种情况会让我们下错判断——听信谣言。魏国大臣庞恭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殿下,街上有老虎,大王信吗?”魏王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庞恭又问:“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大王信不信?”魏王说:“半信半疑。”“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呢?”魏王说:“那就不得不信了。”谣言的可怕就于在此:若很多人都这么说,即使是谎言,也会动摇我们的信念。
因此,不要太早下判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究竟是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呢?时间会说明一切。
"亲眼所见”,未必属实;“亲耳所听”,未必为真。在不了解情况,不清楚事实时,不要太早下判断。
坚持做一个不盲从的人
爱默生曾经说过:“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不盲从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的确,一个人,只要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正确,就要勇于坚持下去,而不必在乎别人如何去评价。美国的威尔逊在最初创业时,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价值50美元的爆米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做生意赚了点钱,于是就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当时,在美国从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皮建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很少,地皮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皮生意时,都强烈地反对。而威尔逊却坚持己见,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可美国是战胜国,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土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耕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但是威尔逊亲自观察了以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片荒地。
他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日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后来的发展验证了他的预见。不到三年时间,美国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
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坚持一项并不被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旦这样做了,就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美国人曾经必须靠个人的决断来求取生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遇到事情时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问题。不管是遇到紧急情况或任何危机,他们也只能依靠自己。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要想安顿家庭,没有建筑公司,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生病时,没有医生,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想要食物,便是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当遇到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都得立即下判断,做决定。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