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做人(事)要___ > 第三章 社会交往字诀(第8页)

第三章 社会交往字诀(第8页)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然而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可得知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表示,你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以为晏子所以能够被“久而敬之”,他必先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针对双方面而言,并且,更须先由每一个人自身做起。

3。注重礼仪着装,给人良好印象

做人做事,讲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而礼仪着装决定了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一个人给别人的初次印象几乎都是视觉上的。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就形成了对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谓先入为主。例如,学校里对新来的导师、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对新来的上司、新来的同事,介绍恋爱对象的第一次见面等,第一印象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使对方对自己有个好印象,作为今后交往的起点和根据。所以,一个善于交际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展示自己的第一印象呢?

(1)留意你的穿着

“先敬罗衣后敬人”,从道德上说是不公正的,但面对现实的社会观念,我们尚无法改变。因为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尚需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个性的着装却一目了然。

留意你的穿着,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而是希望你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并不是主要问题。

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规格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而是人们观感的水准。有一本书叫《应酬之道》,书中提岀,在与人见面前衣饰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鞋擦过了没有?

?裤管有没有痕?

?衬衣的扣子扣好了没有?

?胡须刮了没有?

?梳好头没有?

?衣服的皱褶是否注意到?

乍一听似乎可笑。事实上,这些细节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整洁的着装总是给人一种信赖感。

(2)展现你的风度

与衣着紧密相连的是人的风度。如果说衣着是一个人审美观的反映的话,那么风度则是一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反映。有的人性格开朗,气质聪慧,风度则往往潇洒大方;有的人性格豪爽,气质粗犷,风度则往往豪放雄壮;有的人性格沉静,气质高洁,风度则温文尔雅;有的人性格温柔,气质恬静,风度则秀丽端庄。风度是性格和气质的外在表现,属于一个人的外部形态,是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决定的。与心灵相对而言,风度是人的一种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触的。因此,从风度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个人的美丑。我们主张人是需要有美的风度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应当表现出文明的美的风度。如果举止轻浮,言谈粗鄙,待人接物玩世不恭,甚至粗暴狂躁,那就不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风度不是模拟得之,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风度,关键在于各人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美的本质,形成美的心灵。古人早就说过:“诚于中而形于外。”心里诚实,才有老实的样子。心不诚实迟早要被人看破的,更何况风度这种人的外在美是没法装得像的。当然,人的风度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人的风度的多样性,是为人的性格、气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性格、气质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风度的多样性也好,都应当体现出人的美的本质。而只有美的心灵,美的性格、气质,才能有美的风度。

(3)提髙你的修养

我们强调“第一印象”在取悦中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首要效应,并不是本质的、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其一,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往往是凭仪表、长相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对方的人性态度、个性品质。事实证明,这是靠不住的,往往会留下后患,最后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其二,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其三,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个性品质,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长期注重修养的结果。没有平时良好的修养,即使主观上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往往是东施效颦,装模作样,反而令人生厌。

六、“正”字诀

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人,受人崇敬。

一个自私的人,做欺心的事,嫉贤妒能,与成功无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人先正己,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方正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百年来正人君子们信奉的一条做人做事的不变之道。

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就是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超过了普通员工。因此,领导应该成为工作的引导者,把握着单位的发展脉搏,一旦员工出了什么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很多领导的批评意见并不为员工们重视,这里有很多原因,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领导本身的素质问题。

口碑好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了,而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传,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心里去,但是,如果你做岀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干活呢,你到那儿说没用的话和亲手参加劳动的结果差异大了。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嬢子”了。记得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作家们听到某个批评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评,就沉不住气,就发火,要求批评家自己创作一篇试试,这就好比厨师对品味食品的食客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给我吃吃看。”这句话可以从好几个侧面去考虑,如果把领导看做是那个厨师,寓意也同样存在。所以,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三思。

我们一想到好的领导干部们,总是说出焦裕禄、孔繁森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可敬的原因在于:一个在河南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所以,后来人们写文章、拍电影,那些动人的场面,我们都跟着流了不少眼泪。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做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像他们这样的领导,谁能不信服、敬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己”就是一个前提。你别想法儿在这个环节上抽条,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的认可,要想真正得到下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工作。

2。嫉妒乃方正之人之大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