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劳动争议处理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企业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企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一、其他
1.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当地劳动合同规定和甲方的有关规定执行。
3.本合同条款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悖时,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准。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盖章)代表人(签字):
签订日期:签订日期:
三.签订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
1。劳动者应积极与用人单位签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的,新招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用人单位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劳动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应积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项如工资标准、保险福利、劳动条件等等。对于用人单位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应采用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
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某种形式上的人身属性。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应当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在用人单位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从事具体的劳动。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对劳动者来说就至关重要了。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尤其要了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般会反映出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劳动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自己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的可能性。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自身就业的成功率,降低就业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劳动者一旦决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尽可能地掌握和了解其文化特点,积极融入其中;如果不能融入其中,则应当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避免用人单位用不公正的规章制度限制或剥夺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第三节新员工试用期管理
新员工办里了入职手续后,人力资源部门会同用人部门将他们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安排的原则是人尽所长,人适其职,使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工作安排由所在部门直接领导按岗位职务要求负责分配工作,并进行日常管理。
一.新员工试用
1。试用期期限。
成为正式员工以前,新进员工都有合同所规定的试用期。
订立劳动合同时,规定试用期,这是许多国家的做法。试用期对劳动合同双方都有意义。对用人单位来说,可通过试用期考察职工是否符合招工条件;对试用人员来说,也可以在试用期内考察用人单位原来介绍的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在试用期内,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均可解除劳动合同。关于试用期的期限问题,我国自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企业应根据《劳动法》及当地有关法规来确定试用期的长短。
2。试用期培训。
主要是为新员工提供有利于其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通常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传达信息,如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营情况、规章制度、工作时间安排、工作位置、职务工作要求、同事与上下级关系、绩效评价等。
第二是灌输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使新员工尽快与企业的价值观、规范、行为模式、对员工的期望达成一致,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减少新员工因初入企业产生的陌生感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帮助他们尽快克服“现实冲突”。
第三是具体工作信息。可以为新员工指定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同事合作关系,而且会得到老员工必要的工作指导,以利于积累工作经验。许多公司流行“以师带徒”,或叫“老人带新人”的工作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市场营销、公共关系部门,这种做法就更有必要了。
3。试用期考核评估。
一位新进员工至少在试用期应能做好该项职位的基本工作并接受人力资源部与部门主管的绩效考核。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对试用期员工的规范考核,选择适合公司岗位需求的人员,为试用期员工转正录用提供依据。
人力资源部会给各部门主管提供新员工试用期考核表来评估新进员工在这段期间的表现。这份考核表是评估新进员工在试用期表现的主要根据。因此该表应在试用期满前送达用人部门主管的手中,由单位各级主管填完后再送人力资源部,以便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考核的内容包括对试用期员工的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创新能力等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及对试用期员工岗位职责的履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试用期管理制度
1。总的原则。
(1)目的
为保证录用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员工在试用期内的工作及行为规范,特制定公司员工试用期管理细则。
(2)适用范围
公司新招聘进来的员工。
(3)录用标准
①身体健康,工作态度端正。
②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③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职业高中、中专及同等学历者,占——%。
④具体标准依据各招聘岗位的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