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自驱型成长第十章读后感 > art4唤醒内驱力让积极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第6页)

art4唤醒内驱力让积极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第6页)

建议一:端正对孩子的爱。

邓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多赚些钱留给子孙,我总觉得他们这种做法,夺去了儿女种种冒险生活的乐趣。他们多遗留一块钱,便使儿女多一分软弱。最宝贵的遗产,是要儿女能自己开辟生活,能自己立足。”

什么是爱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在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用细说了,但是,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都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码道理,但是,我们的父母往往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以为给孩子钱,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钱面前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这样的爱能说是伟大的吗?真正的爱应该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建议二: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孩子越早接触钱,越早具备理财的观念,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家长如何教孩子花钱、理财。洛克菲勒的聪明在于用生活事例教会了孩子钱是来之不易的,花钱要有节制。

不论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有节制,不可随意多给,也不要有求必应,要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应给多少,钱数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费、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必要的零食费等。一般来说,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可以逐步增加。

建议三:不要用钱来利诱或惩罚

用钱利诱、惩罚从来是父母们的专利,你应该充分认识它的危害。做父母的也不能因为自己在哪儿发了一票,而对孩子突然慷慨大方,孩子在家里表现勤劳以及在校取得良好的成绩,你称赞他几句已经足够了。

建议四:经常性地让孩子来持家。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机会去买菜、交水电费、电话费等,让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同时让孩子知道一个家庭的必要开支,体验到生活的艰难。父母在平时买东西时,也可以带着孩子,在不断的比较、挑选中,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爱惜金钱的良好品格,有效避免孩子胡乱花钱的坏习惯。

许多父母认为不应该和孩子谈家庭的经济情况,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认为和孩子谈家庭状况,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其实不然,许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状况后,反倒能够替父母着想,控制自己花钱。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懂得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热爱家庭、热爱父母,也热爱劳动。

建议五:教育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在孩子4至10岁时应帮助其掌握理财的最基本知识,如消费、储蓄、给予等,并进行尝试。这是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一个最好时期。

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08从劳动中体验快乐和幸福

情景案例

有一次,艳红在帮助妈妈洗碗的时候,由于碗碟没有摆放好,最后斜着倒地,那些碗变成了碎片。艳红惊慌失措,胆怯地望着妈妈,不知如何是好。妈妈笑着安慰艳红说:“没关系的,你能帮妈妈洗碗,妈妈已经很高兴了,打碎几个碗没什么大不了,以后小心点儿就是了。”在妈妈的安慰下,艳红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接着,妈妈又给艳红示范洗碗时的注意事项,告诉艳红放碗和碟子时,一定要摆放稳当,洗碗的水龙头不要开得过大……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艳红很快成了家里的劳动能手。

心理分析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条件,人类能够繁衍生存下去,是离不开劳动的。不管社会怎样进步、科学怎样发展,劳动永远是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源。现代社会的每一位家长,都应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材的必要条件。

劳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劳动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从而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孩子从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家长习惯于包揽孩子的一切,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劳动意识,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据报道,德国制定了法规,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从事家务劳动。6~10岁的孩子应帮助父母洗碗、买东西、扫地,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整修草坪园子的劳动,14~16岁的孩子要帮助清洗汽车、参加园艺劳动;16~18岁的孩子每周要参加一次家庭大扫除。世界各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也比中国多。据统计,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1。15小时时,泰国小学生每日劳动1。18小时,南朝鲜每日0。7小时,英国每日0。6小时,中国每日0。2小时。即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可见,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在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这不由得让人担心,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未来一代是轻视劳动、缺乏劳动技术能力的一代,那么将来他们靠什么去生存立足,又怎么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呢?

因此,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教育,进行对劳动实践的培养,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和喜悦,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情。”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也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所以劳动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对孩子自主能力的一个很好锻炼,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所有父母应尽的职责。

父母这样做

舍得让孩子劳动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许多孩子的无能和懒惰,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

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好办法。父母适当地交给孩子一些工作,让孩子学着做些简单的家务,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好办法。孩子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父母平时的辛苦,也能够使他们学会自我负责、生活自理、协助做家务的能力。

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讲解劳动的各种步骤、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父母在教孩子学会劳动技能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劳动的难度和强度。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