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择吉视频自学 > 第2章 清宫旧藏裹角黍(第3页)

第2章 清宫旧藏裹角黍(第3页)

《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先秦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月改在十二月初八,自南北朝开始相沿成俗。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

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是

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

的祭祀仪式,后演化成纪念佛祖

释迦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朝

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

祀”,周朝为“大腊”。因在

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

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腊八当日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馈赠亲朋好友,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腊八粥由多种谷物与果类合在一起熬制而成。用腊八粥供神,包含着人们将获得的所有食物报答神灵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继续保佑各类作物丰收的意义。由此,腊八粥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法,用料可以用来促使家畜生长兴旺。北京民谣云:“腊八粥,腊八饭,小鸡吃了就下蛋。”以腊八粥喂家畜,有祈愿家畜获得成长力量的意义。

腊八粥由赤豆粥演化而来,赤豆粥被认为有避邪驱疫的作用,腊八粥承续了这种作用。腊八粥还可用于涂门神从这通过时达到辟邪的功能。

古人腊八除了吃粥外,还有戴假面具巡行逐疫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看来,祛邪逐疫,是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重头戏。

民间腊八也有一些禁忌,如忌担水,已出嫁女子必须回归婆家,尤以翁婆健在的家庭更为注重。忌讳女子这天回娘家,否则,娘家一年不如意。俗谚称:“腊八不食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子还不起。”山东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妇(结婚不满三年)这天必须回娘家,否则,被认为对婆家不利,等等。

小年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的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旧时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

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

大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祭灶。中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国是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上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下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五司命”。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千命灶王府君”,用以监督考察各家一年的所

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各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各家的作为。祭灶节这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

祭灶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50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学会了

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

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郑玄注《礼记

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因此,俗有“官三民四邓家五”之说,“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二十三送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二十四送灶,“邓家”指水上

◆灶君人,会在年

二十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祭灶的吉俗

古人对于祭灶,讲究甚多。人们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物送入灶内燃烧等,名目繁多。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少打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走神明后,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祈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大年夜,习惯称作除夕,有旧岁至此

而除、新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此时,孩子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