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
穿寿衣时,一般由孝子一件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脱下,给死者套上去;这时,禁忌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胎儿。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汉族俗以为死者的寿衣要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做寿衣时忌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唯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因果报应。有些地方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在死者衣袖里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或打狗棒,以便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此外,还要注意咽气时,男人不能死在女人手中,女人不能死在男人手中;妻子女儿不能握男人手足,丈夫、儿子不能握女人手,否则,不吉利。
招魂择吉
古代,病人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目的是为了祈求死者复生,也叫招魂复魄。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人们相信,这种仪式可使离体的灵魂重新回到死者身上,并使之重生。
招魂后若死者仍无再生迹象,确定死者一去不复返,于是正式举办丧事。这一习俗混合了人们对亲人的复杂感情,招魂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人类真实情感和信仰的流露。
沐浴择吉
沐浴就是清洗尸体。先洗头后洗身,然后修剪指甲、胡须等。洗头须用淘米水,国君用淘粱水,大夫用淘稷水,士也用淘粱水,水要烧煮过,洗头水必须倒在偏西阶下的坑里。洗身由近侍完成,死者为男性则用男侍者,女性则用女侍者。另外,死者去世如遇暑天,沐浴前,国君、大夫则在灵床下放置冰块以防止尸体腐化;士则用水,无冰。
沐浴的礼俗从春秋到秦汉都盛行,唐代时还规定,“五品以上沐用稷,四人浴;六品以下沐用梁,二人浴。”修剪下的头发指甲之类盛于小袋中,待大殓时放入棺内。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
饭含择吉
旧时,沐浴更衣仪式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饭和含的合称,它以珠、玉、
◆董永故里雕像。董永卖身葬父,其孝心感动七仙女。
米、贝之类纳于死者口中。饭是用米贝填塞死者之口;含用珠、玉、贝等放入死者的口中。生者相信,死者口中含玉、含米等入殓,到阴间不会挨饿受罪。人们虽然明白携带阳间之物到阴间是不可能的,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丧事风俗,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按民间传统习俗,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分担悲痛的做法。在报丧方式中也存在许多讲究,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
报丧,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是指丧家用发信号的方式向亲戚好友邻里报告死者的死讯以及丧期和葬期的行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旧时汉族民间,报丧的形式有口头报丧和用讣文报丧之分。
口头报丧
口头报丧最为常用,即孝子亲自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报丧。
旧时广东地区,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也有的地方要等亲友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
174
◆灵堂
丧,据说这样做也是为了避邪。
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如东北一带,就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一目了然。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表示凶信。主人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表示驱邪避祸。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广西一带旧俗,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
还有的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书面报丧
书面报丧,即讣闻,又称讣告、赴告,世家大族多用这种方式。讣闻是大折子,有白色、淡烟色、黄色的,折面仅有“讣”字,里面为正文,正文有固定格式及文辞,无标点符号。旧时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措词比较考究。如旧时北京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
◆“报丧鸟”——乌鸦
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首”之类的文字。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报丧信”的方式,即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
入殓是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代表着生人与死人隔离的一段过程,所以对于在生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怎样入殓,代表着我们生人对祖先的景仰和想念,表达着希望着祖先灵魂能对后代子孙的关照与关怀的愿望。
“入殓”,又叫“入棺”、“进
材”,也称“大殓”,意为将人的尸体移入
大棺木。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择吉习俗中和禁忌,目的是希望借超自然的力量,降福国免灾。上棺材的吉祥意义下民间认为棺材乃吉利之物,以为梦中五见棺材预示着鸿运来临,大吉大利。千入殓用的棺材,以木棺为主。棺材的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