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谐音“官”,“材”谐音“财”,取升官发财的吉祥之意。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某某之灵枢”,后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语句。
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取“黄金人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底,晋中祁县一带铺以石灰、五176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
上褥子。晋南等地与此大同小异。但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都是少不了的,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
入殓择吉
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
河南开封一带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者在场,唯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是盖棺材时,除了死者最亲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退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入棺材的可能。而且,还要把从前为防止死者转生时会变成哑巴而放在其口中的一枚铜钱取出,否则,死者会把家财带走。入殓前死者的双脚忌叉开,要用麻纰拴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但到入殓时又禁忌裹住死者的双脚,否则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晋东南沁县一带,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浮山等地称“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有的地方还要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中都放上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襄汾一带,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这些入殓的讲究,反映了人们既关心死者灵魂的归宿,更关心生者今生现世的幸福。
此外,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人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除了再撒一些五谷、纸钱外,五寨一带讲究在棺内放置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犁铧碎片,取的是“入土开路”之意。
入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有些地方伤心之余也总不忘求死后的灵魂多多保佑活着的人发财致富,在入殓后还要举行“扫富”之俗,将麸子撒在棺材头上,然后扫到簸箕中,倒入自家粮囤里。扫麸即是扫富,寓意先灵会保佑儿孙生活富裕。
有些习俗,直到如今还被大家所传承。
“出丧”即下葬,将丧礼推向最高潮,表示死者奔赴阴间,灵魂与亲友的永别,其中的种种择吉与禁忌,更多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极大尊崇与重视的体现。
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出丧,又叫出殡,俗信“入土为安”,因此,下葬是整个丧葬习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许多民族对出丧都很慎重。
出丧择日禁忌
入殓之后,要择吉日葬埋。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死日,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所谓月之奇耦(偶),是指单月、双月而言。按照讲究,凡在奇月死的人,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选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
有些地区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如河
178
◆古代葬礼图
南沁阳一带,忌月还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月、腊月动土埋葬。其余姓氏,三月、九月禁忌动土埋葬。若在忌月有丧事的人,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而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丧。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阴间的鬼魂要在这一月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内殡葬。
旧时,浙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三丧日”、“冲克日”等习俗。“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日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举行特殊的葬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行丧礼;“三丧日”,即春辰日、秋戌日、夏未日、冬丑日。假如在“三丧日”举行丧礼,俗信以为还会再有两个人死亡,造成三条人命的悲剧;“冲克日”,即殡葬的日期忌与死者及孝子的生年月日相同,俗以为如此则不吉祥。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忌日、忌月,还忌时。如河南方城一带,父母双亡,讲究不大。如系单亡,则按农历说,不能择双日出殡,必在单日出殡。通常还要等到午后方可,否则,对活着的另一位老人不利。
下葬仪式择吉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嶂、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撰为主,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棺木抬出灵堂后,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瓦盆在地上摔破,称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这样死者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
摔过“丧子盆”,便开始出殡了。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讲排场、隆重罢了。当灵枢抬入墓地时要鸣炮,俗称为死者赴阴间壮胆。
时辰一到,即刻下葬。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
◆古代帝王陵墓
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现代社会的丧葬礼仪已大为简化、朴素和文明,人们在追悼逝者时,往往更重于精神的追思。
死者最终咽气后,宾来客往,及至出殡下葬,哭声都充盈着整个丧葬礼的过程。所以,哭丧也就成了中国丧葬礼仪上的一大特色,贯穿在丧葬仪式的始终。哭丧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思念,其中也蕴含有求吉心理。
哭是表达悲痛感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
式,哭泣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真情流露,也
大是出于丧葬礼俗的需要。有时哭得悲悲切
中切,有时哭得声嘶力竭,有时是真情实意的
国哭,有时是被逼无奈的哭,无论哪种都有独
上特的内涵。
下守灵长哭
五发丧这天,从夜间十二点开始,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