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学会忘了 > 第7章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轻轻的走(第2页)

第7章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轻轻的走(第2页)

可见,把握全部年轻的妙方,不仅应从心理上去把握,还不可忽视外部条件的影响。弗兰西斯·培根曾这样说过:“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品。”可见,如何把握生命不言而喻,生命本就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3.我经常会没事的时候读读书

每一个成功者都喜欢读书。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明智,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一个人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善于运用知识的力量。

不读书的人若想成功,肯定会迂回不前,磕磕碰碰。因为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靠的只是硬打、硬撞,即使是一次小的成绩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那些读书的人,善于总结经验,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中预测未来,未雨绸缪,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读书、学习又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明末的文人谈迁,为了弥补堂堂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花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终编成一部104卷、500万字的《国榷》。不幸书稿却被窃贼盗走,受如此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矢志不渝,凭其记忆从头做起,终于在其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早年就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节衣缩食,“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夜尽一烛为率”,勤奋工作“乐在声色犬马之上”,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

清初的王夫之,隐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奋著述40载,著书324卷,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如此,在天文、历史、数学方面他亦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明人罗钦顺有着“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的学术之风。

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辍”,成《春秋左传诂》20卷。

中华民族惜时敏学的进取精神在这些人刻苦勤奋的行动中得以昭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人“优越”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兆便是进步精神。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来读一些书籍。也可以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这样做都可以助我们在事业上得到一分进步。

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期,薪水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利用其闲暇时间,不断学习以求上进,读书比他们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读书学习,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我们富有,知识使每个人多了一分成功的机会。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才可以发挥巨大威力。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因而不想在闲暇时间读书。这无疑使一个人的进取精神受阻,就像一个人想成为富翁却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足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总是希望在顷刻之间办成一件大事。但事实不是这样,成绩是靠慢慢积累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想获得成功就像一个想健步如飞的人缺少一条腿一样,总免不了磕磕碰碰。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兴趣,并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家庭藏书是一种奢侈行为,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趋势。

青年人在学校最应该养成一种爱学习的修养,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我们要学会在图书馆庞大的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书。这样对于人的一生,大有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来开拓知识,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也是实现我们志向的惟一途径。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的人都曾告诉我:‘那些有选择书本能力且善用书本的大学生是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而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学校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学校中。

“穿褴褛的衣服,破旧的鞋子这都不要紧,但千万不要在买书籍上过分节约。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么就供给他们必要的书本,使他们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改善生活的处境。”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他得读好的东西,汲取有力量的知识。”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说:“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学习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我们没有借口可寻,只有不停地向着目标奋斗。我们的志向,是通过学习来完成的,不停地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学校以外。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虚此行。

你没有必要为自己已人到中年却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而灰心。现在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我们身边就有无数的机会。

假使你真有向上的志愿,真的是想补救你早年失学的遗憾,那么请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给你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获得印刷技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些地方,也可能会比你聪明得多……学习东西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态度。

从每个可能获取知识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学习。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正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只有用知识武装你自己,你的远大目标才会近在咫尺,你离成功才会只有一步之遥,你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4.我们一定要学会接受“失去”

人的一生,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

在一生中,我们将逐渐地失去年轻,失去健康,失去少年的轻狂,失去可以把握一切的气势,失去做梦的勇气,其实,也在失去做梦的资本。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还要面临失去工作,失去身边的朋友、熟人,到最后,我们要失去整个熟悉的世界,步入天堂。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接受“失去”。

一位旅客去三峡旅游,站在船尾观赏两岸景色时,不小心将手提包掉落在江中,包中有不少钞票,他当即不假思索地跃身投水捞包。结果虽然包抓到手中,可人再也没有出来。这位旅客如果学会习惯失去,就不至于连命也赔进去。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手握空拳地离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一个人获得生命后,先是童年,接着是青年、壮年、老年。然而这一切又都在不断地失去,在你得到什么的同时,你其实也在失去。所以说人生获得的本身也是一种失去。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有人说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声誉或高贵的权力,同时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同时就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你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满足,同时就失去了眼前奋斗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就会发现,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一个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失去什么的人,是愚蠢可悲的人。同时谁违背这个过程,谁就会像贪婪的蛇,累倒在地,爬不起来。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居里夫人的一次“幸运失去”就是最好的说明。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乡绅家里去当家庭教师。她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反对。这两位老人深知玛丽亚生性聪明,品德端正,但是,贫穷的女教师怎么能与自己家庭的钱财和身份相匹配?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这一次“幸运的失恋”,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学会习惯于“失去”,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挫折,多有收获;人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贪婪走向博大。

对善于享受愉悦心情的人来说,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要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在世,紧握着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执著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