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这种教诲确是不易接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的,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在“失去”中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只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入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好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而生存下来,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造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5.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青春”永远是个美丽动人的字眼,它赋予女人健康美丽。比如:红润光泽的皮肤,明亮有神的大眼睛,乌黑亮丽的头发,苗条优美的身材;它赋予男人健康与强壮。比如:结实有力的胳膊,韧劲十足的双腿和玉树临风的外表。他们可以尽情的挥洒他们年轻的资本,展现他们的魅力,哪怕被雨水淋湿了全身,他们也会无所谓地说一句“没事儿,这算什么!”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还年轻,拥有青春资本。可是,如果有一天,讨厌的关节痛和哮喘病找到了你,从此你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变得下楼梯需要小心翼翼,拐着拐杖还得颤颤巍巍,那你又怎么办呢?
一位说话清纯、满脸笑容的美容师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中,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在座的各位猜一下我的年龄?”
有的说:“35岁。”
有的猜:“将近30岁。”
结果,美容师微笑着摇头否认。她说:“我只有18岁零几个月。”
室内哗然,大家窃窃私语,发出一片不信任的惊诧声。
美容师接着说:“至于这零几个月是多少,请大家自己去琢磨吧,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几十个月,或者更多,但是,我的心情只有18岁。”
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俗话说:“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其实,一份好的心情,不仅可以改变自己,同时,更会感染别人,那种由内及外的韵味浸透出来的柔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就像维纳斯的断臂,就像秋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气……如果一个人拥有快乐的心情,就会变得美丽、自信、优雅、年轻,就会从容地笑对人生。正如那位美容师一样,永远都保持18岁的心情,所以她青春永驻。如果一个人的心情是蓝色的忧郁的,那么,再昂贵的化妆品也掩饰不住她满脸的愁云,再高超的美容师也无法抚平她紧锁的眉头。
当你不再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虽说不用工作了,但也就此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了。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寻求精神的寄托,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显得有意义。
相传有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身患绝症,四处求医,却未见效。有一个智者告诉他:“你这种病有人能治,但你必须八方游吟,才能引他露面。”
于是这人开始流浪,四处吟唱,唱给富人、穷人、病人、孩子。数十年过去了,他从壮年变成老年,成了著名的游吟歌手,他的歌驱散了许多人的忧愁,治愈了许多人的顽症,他却浑然不知。一年又一年地唱过了百岁。
这天,一个路人问他:“你为什么唱且唱得如此动听?”
他说:“为了找一个神医,治我的绝症,唱了50多年,可他还没露面,我这病可咋办呀?”
那人说:“巧了,我就是医生,你有病?”于是便为老者做了全面检查,随后对他说:“你说你都100多岁了,可身体还这么硬朗,哪有什么病啊?”
“难道那个智者骗我不成?”老翁顾不上多想,欣喜地手舞足蹈:“我的病好了,不用唱了,不用找那个神医了!”
第二天,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有些人,年龄稍长,便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是抱怨“岁月不饶人”,便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殊不知,自己的心老的比他们年龄更快。相反另有一些老人退休后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们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反倒借着年老更悠闲的参加了更多的娱乐活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艺。
在一个日语培训班的报名处,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工作人员十分惊奇,于是问他:“请问你是为你的儿子报名吗?”
老人摇摇头,说:“我是为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更加诧异,说:“您今年多大年纪?”
老人回答:“68了。”
工作人员劝他:“您别学了,过两年您就七十大寿了!”
老人笑了,反驳他:“你认为我不学日语的话,过两年会是66岁吗?”
或许,年龄对于许多人行业许多实际工作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因为,随着年岁增长,人的体能会渐渐衰退,这是生命发展的规律。但是,年龄却不会成为阻碍求知、阻碍提升自我的门槛,我们还是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
6.死亡并不是痛苦的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我们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并不是痛苦的、悲惨的,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已。
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我们不是要挑战死亡,而是要接纳死亡,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而是对文化的重新认识。
面对死亡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两腿张开,蹲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人家结为伴侣,人家生儿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罢了,竟然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够不难过!可是探究她的开始,本来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化而产生了气,气变化成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因而死亡,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运行。人家就要安静地到天地这间大房子里休息,我却嗷嗷地哭,自己认为这样是太不懂得命运,所以止住了哀痛。”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唯有面临死亡,才会变得严肃,意义深长,真正丰富和快乐。”
死亡并不可怕,积极的人,生而乐观,面临死亡也会把它看做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