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营销人员在自己的签名栏植入强制性广告,那么其他用户通过微信查看“附近的人”,简单的签名栏就会变成一个可视|生的“免费广告牌”。
对于商家来说,需要做的是培养足够多活跃、忠实的“粉丝”,通过充满温情的实用功能吸引他们关注,使他们乐意“被影响”,通过“搜索即服务”的体验,在一对一的沟通中达成个性化或像布丁酒店一样“VIP式”的服务,从而在“粉丝”群体中建立品牌好感和信任感,提升目标消费者的忠诚度,自然会引发消费。
微信更像是一个亲情营销的平台,所以跨界营销中需要更多的是提供价值,而非功利性地直接吸引受众眼球。跨界营销的号角已经吹响,就看商家要扛起什么样的旗帜了。
事实上,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传统行业都在加快与新兴电商行业融合的步伐。很多传统的农业、工业等领域通过与电子商务的“联姻”,仿佛获得了第二春,焕发了新的生机。
4.“开放”是跨界的核心
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无边界”的,是否有足够的开放性是评估企业跨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假如颠覆性创新,只是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系统里进行,那么创新则很难实现。”张晓峰说。只有以高度开放的心态去深刻地洞察企业所做的跨界战略,才能去思考和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的目标不是去做一个“帝国”,而是更希望去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在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任何孤立化的行为,都相当于把自己置于与世隔绝的境地。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跨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
开放是融合的前提,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在现代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只有通过跨界才能发现一些与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探索到进行跨界合作的规则。
在审美快餐化的今天,因为受众群体更加善于“移情别恋”,许多明星就像流星一样快速划过。同那些昙花一现的明星们比起来,周杰伦已足够“长寿”,能持续“锁定”80后、90后这个庞大的消费群,周杰伦一定有其特别的制胜之道。
其实企业家和明星一样,都需要长久地“讨好”自己的消费者。成熟的市场细分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选项,如果不能及时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即便是价值观相当稳定的粉丝也难免“跳槽”。
2012年8月,周杰伦与篮球明星科比展开了一场跨界PK,许多明星前来助阵,篮球与音乐的碰撞,给“粉丝”们带来超视距的精神盛宴。
细心的人会发现,那种靠发行一首新歌就掀起一阵风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媒介爆炸的年代,受众的审美被过度分化,歌手们不得不另外想招。
这一点与企业界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如何延长自己的产品或者品牌受欢迎的时间是个大问题。“主角”们把跨界当成了助力市场的新起点,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渴望跨界,因而当“后来者”们还在依靠传统手段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前者已经对跨界营销轻车熟路了。
周杰伦和科比是两个在各自领域里的巅峰人物,因为共同的“标的”——篮球而相遇有其必然性。两人在中国均拥有大量的“粉丝”,二人的群体基础也相当牢固。聪明的商家把他俩结合在一起,也可谓用心良苦。当平面化的表演不足以吸引大家的眼球时,富有立体感的跨界演出无疑拥有更强有力的看点,品牌推广自然也叫好一片。由于两个领袖人物联袂登场,携大量明星一同“混搭”,引爆了媒体,从而成为活动的大赢家。
明星和商品品牌一样,必须经常出现在受众的视线里,否则就容易造成人气“下沉”。不是人们健忘,而是看点太多。因此,如果明星不能适时而恰当地‘‘秀”出自己,就有可能在自己的“粉丝”中“下课”,而商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显摆”自己,那就只能等着出局。
在上一次的“比拼”中,周杰伦与科比就已经掀起了一股篮球与音乐的热潮。观众们都过足了眼瘾,由于市场反应良好,双方“必须”意犹未尽,所以,之后两人再度约战,进行跨界“切磋”。
像马云玩太极一样,周杰伦玩篮球也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电影《大灌篮》就是其个性爱好的展示,跨界营销有好底子就容易成功。通过这个活动,林俊杰、张靓颖等明星除了献唱自己最经典的歌曲外,还纷纷整合自己的音乐风格,积极融入到主题活动中,集体把跨界推上了高潮。
我们不妨把这种做法称为“精神跨界”,彼此互相“奉献”出自己受欢迎的元素,从而诞生出新的聚合力量与价值。在追求曝光率的同时,也完成各自“粉丝”的交融与共享。这为人们重新认识原来的精神文化商品提供了一个机会,大家或许就会因此从音乐的角度审视篮球,用篮球的语言解读音乐,而主办品牌商则借助他们二者的合力完成对品牌特性的演绎。
作为商人,如果思维够敏捷,就一定会意识到,单独作战的风险越来越大。
我们关注领袖人物的动态就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尽量早地开发尚在休眠状态的“上帝禁区”,自我觉醒之后及时地寻求非业内的合作伙伴,借助聚合作用来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
十几年之前,有谁会想到这个小眼睛、单眼皮的“帅哥”在流行乐坛吃香这么久?谁会想到不成逻辑的语言和吐字不清的“呛调”会吹起这么久的“流行风”?周杰伦的音乐里所传达的文化性格和流行符号,以及所彰显出的内在情绪和外在张力,正中80后和90后自我、个性等审美情趣的“下怀”,成功“俘获”这些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在自己的主营业务——音乐领域站稳了脚跟之后,周杰伦又不失时机地启动“多元化战略”,即跨界电影导演。他也不是贸然进入新领域,而是通过参演《头文字D》等影片,积累了电影界的人脉资源和行业经验,之后其自导自演的影片《不能说的秘密》就有不错的业绩。他也因此成为从歌手成功转型为导演的极少数人之一,而他每一次跨界的成功都会进一步提升他的品牌价值和受欢迎指数。
不难看出,无论是跨界营销,为主营业务做推广,还是跨界行业,进行实质的多元经营,都需要事先“预热”,这样才不至于突兀而败走“麦城”。
跨界是对操作实力与态度的集中检验,它杜绝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浮夸风”。
周杰伦跨界“开花”、节节高,新歌MV还与钢琴家郎朗倾情合作,看来钢琴家也需要借助他这棵“大树”进行强强合作。
早期周杰伦与宋祖英的跨界已成佳话,跨界正成为其艺术生涯保持温度的不二法门。宋祖英说:“周杰伦在华语歌坛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歌十分时尚,很多年轻人喜欢。不仅如此,周杰伦演唱的作品里,特别是歌词中,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是我十分看重的。我希望我的观众也可以同样喜欢他,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追求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是合适的,观众喜欢的,我就会请来与我合作。”
可见,连宋祖英这样的明星也希望通过跨界来抵御可能的“粉丝分化”。
因此,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主动营销越来越重要。企业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你不跨界,时代就会让你“脱轨”出局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便是“跨界”。以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一边卖保险,一边做起了金融;资深视频网站乐视不甘寂寞,卖起了电视;彩电领域的大牌长虹也跑去玩了一把互联网……各大佬转战江湖,纷纷跨界出招,可谓热闹非凡!
各领域的跨界趋势在几年前已经出现萌芽趋势,不过近一两年有凶猛之势。那些看起来不搭边的产业,突然之间就靠拢在了一起。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问不再呈现明显的割裂之势,而是在向同一轨道逐步靠拢,于是今天的同盟,可能会成为明日的对手;而昨日的对手,也可能会成为今天的伙伴。
即便在全球范围内,边界的力量也正在被逐步打破,传统的既得利益者经过殚精竭虑才建立起来的行业壁垒,可能只能沦为一道“马奇诺防线”。
硬件公司有越来越涉足“软件”的趋势,而软件公司也越来越“硬”,比如微软做起了硬件,这无疑使它与传统Pc合作伙伴的关系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了。苹果、三星无疑是成功的跨界者,而它们之间的跨界之战也是异常激烈的。
在互联网正在大步迈向“大互联”时代的今天,跨界已经不再是一种用来炒作的噱头,而是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与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网状联结的世界里,边界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天然的边界在互联网世界是不存在的。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跨界表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产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