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代田园诗派代表--王维
大事记:王维的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渭城曲》、《山居秋暝》等。
王维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
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他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延伸阅读:"诗佛"的由来
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唐代诗圣--杜甫
大事记: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的影响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时世交严武(官居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举荐他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
杜甫自幼聪慧,他在《壮游》诗中追忆说:"七龄思昂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少年时即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前辈的赏识。
杜甫二十岁那年,也和李白一样,去周游祖国各地。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杜甫呢,在诗坛才初露头角。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杜甫谦虚地说。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秋天,他们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遇,于是三个人一起寻访古迹,谈论时事,打猎游玩。
过了几天,高适到南方去了。杜甫和李白到了齐州(在现在山东省济南),随后又先后来到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因此,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传为我国诗坛上的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后,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从长安逃出,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投奔至唐军,肃宗被其忠诚所感动,任他为左拾遗,但很快就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大诗人杜甫病逝于旅途中,时年59岁。
◎延伸阅读:杜甫七岁写诗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杜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