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苏轼
大事记:苏轼在诗歌、散文和词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一代文学范式,是当之无愧的宋代文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叫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弟弟苏辙也是散文家,合称三苏。
苏东坡八岁入乡学,由于他聪明好学,所以,他的文学天赋很早地表现了出来,十岁时就能写出"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这类句子,深得父亲苏洵的赞叹。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苏轼从小就熟读经典和前人作品,重点学习李白和杜甫。读书之余,苏轼还参加生产劳动,是植松能手,曾在家乡祖坟附近植松万余棵。
公元1056年春天,苏洵带着苏轼兄弟两人前往东京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由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有意将这次考试作为打击当时狂怪文风"太学体"的机会,而苏轼和苏辙等的文风正是欧阳修所提倡的,所以,兄弟两人这次顺利地中举。欧阳修还特意表扬苏氏父子的文章,将苏洵的二十几篇文章上奏朝廷,从此苏洵闻名天下,"三苏"之名在士大夫中传开来。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以优异成绩入三等。这一科自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考上。朝廷授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一年,苏东坡二十六岁。在任上,苏轼提出了不少减轻老百姓负担的措施,老百姓称他为苏贤良。任满后苏轼回到东京,又经过一次考试,得到一个直史馆的职位。这一年苏东坡三十岁。第二年,苏洵去世,苏轼兄弟扶柩回乡举丧。公元1068年,丧除,苏轼和苏辙回到东京。
公元1079年,一场文字狱的灾难降临到苏轼身上。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到黄州后,苏轼在一片废弃的营地上开垦种地,过上农家生活。苏轼将这块地叫东坡。不久又修了几间草屋,取名雪堂。这样,在黄州的生活总算有了基本保障(此前他借住在寺庙里)。后来苏轼就以东坡为号。
此时的苏轼,除在东坡进行劳动外,主要精力放在创作的学术研究上,手抄《汉书》达三遍,任何人,只要挑书中一个字,他马上能将这一大段史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他常常深夜在灯下读《阿房宫赋》,连在他家帮佣的老兵也听懂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见他勤学不倦到何种程度。
公元1084年,苏轼已经四十九岁了。途经金陵时,他还与早已退居在家的王安石见了面,相互敬佩对方,苏轼甚至有诗句说:"从公已觉十年迟。"
第二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当宰相,苏轼也起用为起居舍人。司马光废除全部新法,苏轼却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不满。此时苏轼升为翰林学士,在他周围有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成了实际上的文坛领袖。
此时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成洛党(以程颐为首)、朔党(以刘挚为首)和蜀党(以苏轼、吕陶为首)。苏轼不愿再次卷入政治纷争,请求外任。公元1094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章惇为相,元祐时期执政的人都被加上"元祐党人"的帽子,一律贬黜,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岛。公元1101年,苏轼死于北迁途中的常州。
◎延伸阅读:苏轼与佛印和尚的传说
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次苏轼问佛印:"在先生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佛印笑眯眯地望着苏轼,他喜欢这个年轻人,既能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又能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柔肠百转,是个极具魅力的男子汉。佛印慈爱地说:"在我眼里,你是个翩翩美少年啊!"
听罢佛印和尚的赞美,苏轼很得意,他随口便问佛印:"先生可知在我眼中,你又是怎样的呢?"佛印摇摇头:"不知道。"苏轼看着慈眉善目的佛印,一个狡黠的微笑浮上嘴角,他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在我眼里,先生是一堆狗屎。"说完后索性大笑起来。佛印何等有灵性,他知道这是大才子在恶作剧,更显少年调皮之相,也随着大笑一场。
回到家里,苏轼把这件事当作笑话,乐不可支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也边听边笑,但她是个绝顶聪明的女孩儿,刚听完便意识到了什么,忙问:"哥哥可知道佛家人有一种说法?"苏轼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苏小妹便接着说:"佛家人以为心即是佛,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看出来的也是什么。"听罢小妹的解析,苏轼尴尬不已。
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
大事记:李清照,南宁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宁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是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魄,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
有的说:"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李清照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正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卖书籍、古玩和碑贴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后赵明诚去世,李清照非常伤心。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
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
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
◎专家点评: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矗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简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才华横溢的香山居士--白居易
大事记: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