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录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2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2页)

墨子提倡教育,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墨子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视关于客观事物的实践知识。他提出过判断事物的是非真假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其中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一表是百姓民众的利害;另一表则是根据百姓耳闻目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墨家学说因其思想特点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不合统治者的胃口,故后世日渐衰微。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

公元前376年,墨子病逝于鲁国。

◎延伸阅读:"子墨子"的含义

公元前376年,墨家创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将开派鼻祖的遗体从简安葬于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对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己的学说非常自信,曾经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其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称呼墨子时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儒家亚圣--孟子

大事记:孟子的思想,虽然统治者不提倡,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却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强权,为真理正义而斗争。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对孟子的教育就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孟子小时候,一天,邻居家杀猪。孟子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杀猪?"母亲骗他说:"给你吃啊。"小孟子听了,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跑了。孟母感到很懊悔,她自言自语道:"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放正了不坐,肉不切得均匀不吃,为的是从胎里教化儿子。现在他懂事了却骗他,真不应该。"于是孟母果真去买了肉给孟子吃。孟母就是这样教导孟子的。

到前358年,孟子就拜孔子弟子子思的门下为师,学习诗书礼仪。

前343年起,孟子的思想已经形成,在家乡开始教徒讲学。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好人坏人之分,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作山木。他说,山上的树木本来是茂美的。但因为它接近都市,人们不断地对它砍伐不休,牛羊践踏不已,于是长得不成样子,能说这些树木原来是不美的吗?人也是这样,本有善良的品性,但不断被摧残,得不到发扬,最后变得同禽兽差不多,能说人的本性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孟子认为民众的问题最重要,君王的问题不占重要地位。君王在用人时,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最智慧的。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孟子认为统一才能安定。他不主张用战争来实现统一,提出了"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理论。但他并不反对一切统一战争。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的向背。他说,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义的政策,百姓就会为国君拼命。即使让他们拿着木棒也可以抵得住坚兵利甲。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王道"、"仁政"。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办法在于得民,得民的关键在得人心。孟子所说的王道,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人民产业,轻徭薄赋,减少刑罚。

前330年起,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造福于天下百姓。

孟子向梁惠王说:"不耽误农活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湖里去捕鱼,水产就会吃不完。伐木者按适当的时令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水产都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能使百姓能够生活,死后有钱埋葬,没有什么不满足的。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孟子去见齐宣王说:"把泰山夹在腋下而跳过北海,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的确不能。替老年人按摩肢体,告诉人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王不能称王于天下,不是属于夹着泰山越过北海一类;王不能称王于天下,是属于按摩肢体一类。敬养自己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养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这样统治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一样容易。"

孟子游说列国,发现天下没有肯施行仁政的国君,相比之下倒是齐王还有接受他政治主张的可能性。他离开齐王并未立刻回家,而是逗留在齐国边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苦笑说:"我希望齐王能够觉醒,派人来找我回去。"等到希望破灭后,才遗憾地一个人走了。

从前310年起,孟子在邹国讲学,并写下了论述自己思想的著作。

约前289年,孟子逝世,享年84岁。

◎延伸阅读:孟母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他们家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常常在墓间玩耍,做造坟的游戏。孟母看见了,说,儿子整天玩这些游戏,能培养出什么样的情趣呢?这不是孩子应该呆的地方。于是搬到市场旁居住。有一天,听到小孟子在学商人叫卖,非常担忧,这样就不能安心学习了。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她决定第二次搬迁。这次到了学校的旁边,过了一段时间,孟母发现小孟子在学习礼仪,这才松了一口气,欣慰地说:"这才是我的孩子该住的地方啊!"于是决定在这里长住。后来,孟子渐渐长大了,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便把孟子送到一个当地很有名望的私塾去读书。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先后带着孟子在三个地方居住,被传为佳话,为历代人所推崇。

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

大事记:韩非以主张"以法治国"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他的著作《韩非子》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韩非子(约前281~前233),生活于战国末期,战国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韩非全家迁至今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镇的韩棠村。身为贵族的韩非子从小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天下,最终投师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荀子。荀况在齐国讲学时,门徒不可胜数,其中,有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后任秦国丞相的李斯,一位就是韩非子。韩非子为人正直,天资聪慧又勤学不怠,因而他的老师放言"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公元前233年,秦王发兵攻打韩国,向韩国索要韩非。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后,秦王政很高兴,和韩非触膝畅谈天下大事,但韩非口吃,善著述而不善言谈。韩非劝秦王不要先攻打韩国,应将赵国先消灭掉。秦王以为韩非有私心,便开始猜疑,置之而不重用。李斯、姚贾因嫉妒而进谗言诋毁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公子,终究为韩而非为秦尽全力。如果秦王不用而放他回韩国,将给秦国留下祸患,不如杀了他。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下狱论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他自杀。等秦王要召见他时,才知道韩非已身死狱中。

韩非擅长创作寓言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述说自己的政治观点。《韩非子》一书当中,共汇集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曾子杀猪等,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瑰宝而代代相传。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对后世影响很大。

◎延伸阅读:韩非点评韩昭侯

韩昭侯是战国初韩国的有为之君。一天,他的裤子有些破了,他让侍从马上把破裤子收藏起来。侍从对他说:"君王,你也不仁厚了,连一条破裤子都不肯赏赐给臣下们,反而要收藏起来。"韩昭侯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作为一个君王,连一颦一笑都不能轻易表露;笑有笑的原因,颦有颦的原因。这条裤子虽然破,但比一颦一笑价值高多了。我又怎能轻易给人呢?"接着,他神秘兮兮地透露了他的真是目的:"我要把它赏赐给有功之臣。"

好个韩昭侯,竟然连条破裤子也不轻易给人!他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呢?

韩非子给出了四个字点评:信赏尽能。意思是说:"你有功劳,我必赏你;你没功劳,我连一条破裤子也不会给你!!"

政治家兼诗人--屈原

大事记: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