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录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3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3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战国时期,有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其中,秦、齐、楚三国最强盛。秦国早想吞并楚国,一直没敢动手,就是因为齐楚两国关系很好。

怀王十五年(前304),秦王为了拆散楚国和齐国的联盟,秦国丞相张仪决定亲自到楚国去一趟。张仪到了楚国,首先找楚王的宠妃郑袖、公子子兰和大臣靳尚这几个人,送给他们许多金银珠宝,让他们去劝说楚怀王,和齐国断交。这几个人得了好处,甘心情愿为敌国效劳,迷惑楚怀王。楚怀王果然中计,举行隆重仪式,接见张仪。张仪以秦王代表的身份,对楚怀王说:"咱们秦楚两国,山水相连,本应结盟友好,称霸天下,可您却同东海边上的齐国联合。我们大王对您的做法很不高兴。我们大王说了,如果您和齐国断交,秦国就送给您六百里的土地。"

楚怀王一听,像吃了山珍海味一样,心里甜滋滋的。多便宜的事啊!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刀一枪,白来六百里土地,这事太合算啦。他越想越高兴,下令大摆酒宴,隆重庆贺。屈原是坚决主张齐楚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他听说张仪来到楚国,知道他准是来破坏齐楚联盟的。他担心楚王上当,就闯进王宫。见了楚怀王,他大声说:"张仪的话,大王千万不能相信。楚国要是跟齐国绝交,秦国就会趁虚而入,欺负楚国的。"

可是,楚怀王不听。屈原长叹一声,只好离开了。

楚怀王果然和齐国绝了交,又派使者到秦国,接受那六百里土地。楚国使者到了秦都咸阳住下。一个多月过去,张仪才在相府召见了他。使者提出六百里土地的要求,张仪故作吃惊地问:"什么?什么六百里土地?哪儿来的六百里土地?"

"不是你亲口说的,要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吗?"使者说。

"那是你们听错了。"张仪冷笑一声,"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使者气愤地立即赶回楚国向楚怀王汇报。楚怀王也气得直翻白眼,下令出兵,对秦国进行报复。楚国出兵,没有准备,秦国却早有提防。结果,头一仗,楚国一触即溃,丧失了汉中六百里土地;再一仗,楚军仍然没有取胜。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

◎知识小百科:《离骚》的文学价值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大事记:司马迁所作《史记》,彪炳千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是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中年由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但他伟大的抱负支撑了他艰苦卓越的编写工作,给中国历史学留下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生于史学世家。

他的先世是周期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大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一○四--前九十一)撰成。这书后人通称它为《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成为二十六正史之传统体例。

天汉二年(前99),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平庸无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下狱。

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申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比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史记》上迄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记叙中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概貌。《史记》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地位,实为中国纪传体文学鼻祖,对后世散文传奇、戏剧小说的创作有直接影响。鲁迅先生更是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延伸阅读:司马迁改《史记》

司马迁四十二岁那年,开始夜以继日地着手写作《史记》,几年以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接着是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举出了武帝的错误,便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将《史记》手稿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讲话。老丞相跪地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史记》。

司马迁得知让他修改《史记》,无比痛苦,肝肠寸断,一怒之下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但是,这时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决定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了之。

田园诗人--陶渊明

大事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重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期望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了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不久之后去世,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延伸阅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