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大全整理版 > 第二章 军事名将(第6页)

第二章 军事名将(第6页)

◎知识小百科:郑成功名字由来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7~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日本从十四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十四世纪末,北朝足利氏征服了南朝,内战失败的南朝武士流亡海上,纠合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国沿海走私兼抢劫,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倭寇"。

1555年戚继光刚到浙江上任的时候,一股50至70人的倭寇,堂而皇之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朗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秣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明朝军队的腐败可想而知。

戚继光进驻浙东不久,就在龙山(今属慈溪县)与登陆的倭寇打了第一仗。他在慈溪人民的配合下,三战三捷,使倭寇遭到沉重的打击。倭寇乘夜幕降临,向西南方向窜逃。由于其他明军缺乏战斗力,最后,倭寇由乐清从容出海。针对明军战斗力奇差的状况,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提出招募浙兵训练新军的建议,得到了谭纶的全力支持。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队足基本战斗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其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人称"鸳鸯阵"。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兴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今莆田东南)。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四十五年,进职兼管潮、惠二府并伸威等营戎务。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万历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莱故里。

点评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小知识:戚继光设宴排座次

嘉靖年间、戚继光在蓟门边防线上服戍。那时候,"他刚年出头,官职也小,人微言轻,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过了十来年,隆庆元年北方告急、京都面临俺答部族的入侵。明朝统治者急忙把作为抗倭名将的戚继光从南方调来,镇守长城。这"京畿防区",本是"将帅不得其入"之地。首领门各主山头,因循苟且,克扣兵晌,官官相护,贪污筑城款项。戚继光初来,主管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守训练;他名声虽大,一时难以打开局面。幸好蓟镇总督谭纶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宁,与戚继光有过合作,这又再次共事,他鼎力"支持戚继光的事业。他们商定从浙江义乌召来三千抗倭军士。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成为戚继光手下的骨干;既是作示范的标兵,又是教边城守军车成、骑战、步战的教官。同时,他们还协助戚继光将矮小简陋的城垣重新修筑。至今长城上的"题名碑"中,还留有浙江籍官员的名字:谭纶和戚继光团结一致,修筑长城,督促将吏各筑一段,分片包干。并亲自往崇山峻岭巡视,检查工程。他们看到所筑城垣,质量良萎不齐,相差悬殊。在第一期工程告竣时,他们在总督衙门大摆酒宴,以优劣分座次。最优者坐于大厅两厢。其次者坐于廊底下面,三等者坐于衙门大门之内,劣者坐在门外。经过这一番褒贬分明座次排列,再次动工时,将吏都不敢再偷工减料敷衍塞责了,工料费用也大大节约。往年边墙费耗资矩万,效果甚微。这次全部工程完毕,政府每年花费10万绪(铜钱),可顶得上往年120万绪使用。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

李自成出身贫苦,童年时就为地主牧羊,青年时又在银川驿站当过驿卒。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非常严重。贵族庄田有多到数万顷的,官僚豪绅横行不法。明朝政府又不断增加田赋,因此农民普遍破产,到处流亡。陕北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生活更陷入绝境。1628年,农民大起义就首先在陕北爆发了。那时候,李自成因无钱偿还地主的高利贷,被官府抓去严刑拷打。他出狱后,就参加起义军,后来又投到闯王高迎祥部下当闯将。

1635年,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在河南荥阳开会,商议打破明军围攻的办法。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力出击的建议,各路首领一致赞同。会后,高迎祥和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突破了明军的围攻,从河南一直打到安徽的风阳,焚毁明朝皇帝的祖坟,打破了明军的围攻计划。荥阳大会把本来分散作战的各路起义军进一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明军,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的创举。

第二年,高迎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因为李自成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在起义军中威望很高,于是,众将就推他为首领。他担任首领以后,也称为闯王。

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的起义军,不断派大军镇压,起义军各部连遭失利。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十余人,隐伏商雒山中,等待时机。不久,他东山再起,1640年又在川东巴西鱼腹山被困,带了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这时,河南一带正发生严重灾荒,明朝政府却照旧催征田赋,加派军饷。李自成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情况,马上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到处传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纷纷参加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很快发展到百万人,成为当时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第二年初,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

大顺永昌二年五月,李自成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

点评

李自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用举人李岩提出的"均田免赋"、"平买平卖"、"剿兵安民"等9号为纲领,得到人民热烈拥护。五次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所部发展到百万。十六年(1643)攻取西安,次年春建立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在他统军作战10余年,重视从严管理,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小故事:晋商亢氏和李自成遗金传说

今天的临汾在清代时是平阳。明清时这里是山西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商贾聚集之地。平阳的大街上原来有一家当铺,后来又有人开了一家新的当铺。

有一天,新当铺进来一个人,拿一个金罗汉,要典银1000两。以后连续三个月,这个人每天来典当一个金罗汉。这家当铺的资金几乎要用光了。店主问怎么有这么多金罗汉来典当?来人说,我家主人有500尊金罗汉,现在只典当了90尊,以后每天还要来当。店主问来人,主人是谁?来人说是亢氏。店主知道亢氏号称"百万富翁",自己不是对手,只好向来人求请,让亢氏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高飞。

亢氏的财富是如何来的,于是就有了一个李自成遗金的神话。这种神话还写进堂堂正正的学术著作中。1907年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全书》就说票号"开始是山西的亢氏,清初顺治年间,李闯王造反不利败走时,所有的金子携带不便,把手中所有的金银财宝,放在亢氏的院子里面。亢氏忽拾得八百万两,因此将过去仅为一般人便利的山西汇兑业改为本业,特创票号,至是该地的巨商都是亢姓。"在徐珂的《清稗类钞》、卫聚贤的《山西票号史》等有关著作中,都有票号由李自成遗金而生,晋商由此而富的神话。这就是晋商起源于李自成遗金的神话。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

大事记:鸦片战争后,当中国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中沉沦的年代,洪秀全在广西一隅揭竿而起,把散漫的农民组成了钢铁的大军,转战了十多年,把农民革命的烽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立了太平天国,严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的领袖。

洪秀全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1843年,当他最后一次落第归来,翻看几年前从广州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手中得到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得到了启发,决心创立拜上帝会,号召人民皈依"上帝",去争取平等的权利。他的想法得到了表弟冯云山、族弟洪仁钎的支持。于是,三人一齐毁弃自己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到河边洗礼,表示与传统的封建观念决裂,建立起拜上帝会。

洪秀全和冯云山于1844年春天为了选择有利的革命据点,远离家乡,到革命盛行的广西去,在贵县农村进行宣传。秋天,洪秀全回广东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前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篇文献,指出"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揭示了普遍平等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君臣、父子那套束缚人的封建伦理观念,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旧世界。

1847年7月,洪秀全再到广西,在紫荆山区和冯云山会合,加强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革命形势得到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广西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起了起义的旗帜,建号太平天国。由拜上帝会会员组成的太平军,9月间攻下永安,在城里驻扎了半年。洪秀全被推为天王,他又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建立了各种制度。

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接着出广西、进湖南、下湖北,一路摧枯拉朽,太平军队伍则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1853年2月,太平军五十万人分水陆两路,以排山倒海之势,顺长江而下,于3月20日攻占了南京。

洪秀全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京城,着手建设农民的革命政权。他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他又派出军队西征、北伐。太平天国的革命政策和行动,鼓舞了千百万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在它的推动下,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大高潮。

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缐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