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大全整理版 > 第二章 军事名将(第7页)

第二章 军事名将(第7页)

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洪秀全亲自主持军政大计,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1859年,洪仁钎来到天京,洪秀全立即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朝政。太平军继续坚持对清朝政府和外国侵略者进行战斗。

但是,1860年以后,战局发生逆转,天京逐渐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天京不久被敌人攻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归于失败。

◎延伸阅读:龙眼树的传说

在洪秀全故居附近,有一口洪氏古井,古井旁有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这棵龙眼树也附会着太平天国兴亡的传说。

相传,这棵树是洪秀全12岁时亲手种植的,自种下后,25年都没有开花结果,村民都把它称为"龙眼公"(不结果的龙眼树)。1850年春天,龙眼树突然开满淡黄色的小花,随即结出龙眼果。次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率兵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失败前,龙眼树被雷电从中劈成两半,奄奄欲绝。后经村民精心护理奇迹般活下来,现在年年开花结果。

禁烟英雄--林则徐

大事记: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是我国著名的禁烟英雄。

1785年,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虽然有着固定津贴收入,但实际上已是"自食其力",靠教书为生。林则徐的母亲和姐妹们则搞一些手工艺劳动来贴补家用,"迁就度日"。

林则徐四岁那年,其父林宾日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教他口头跟读。七岁时,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一直跟随父亲就读于文笔书院。

少年林则徐文才出众,被誉为"神童"。有一次,老师带着学童们游玩彭山顶峰,出"山"、"海"二字,试叫学童们各做一对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第一个吟出:"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少年林则徐家庭生活比较清苦。林家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餐算是佳肴的素炒豆腐。也只有在除夕之夜,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心。为了读书,林则徐"每典衣以购之"。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书廪(抄写员),以其所得以补读书费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林则徐后来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正派、刚直,保持着不与贪官污吏为伍的傲骨,从而成为一位廉正、清明的好官。

青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对诸葛亮、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十分敬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与邓廷桢同心协力,下令英国领事义律交出烟土,共查缴英美等国烟土两万多箱,共计200多万斤,在虎门焚烧,前后40多天才烧光。

1840年,英国政府对我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坐镇虎门,准备迎敌,通知沿海各省加强海防。他号召:"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斗志昂扬的广州人民在林则徐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到了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侵略军于1842年闯进长江,直逼南京。清朝统治者苟且偷安,屈膝求和,同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了,清王朝毫无道理地归罪于林则徐,将他充军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延伸阅读:"林则徐在普宁"传说二则

林则徐带病上任,日夜兼程到揭阳县时,该县知县见林已病危,为推卸责任,借口揭阳没有名医,要林赶到普宁。当林则徐从揭阳转到普城时,普宁知县即举荐洪阳人黄华珍医师为之诊病,断为"风寒入里",当即立下脉论、证论,方论。但因随员从中作梗,林则徐未服用黄华珍之方药,数月后病逝。后朝廷验黄医师的断论和方药,认为甚确,惜林则徐未能服其药,则通过县官赐给黄华珍一匾曰"杏林春满"。

林则徐临终时连呼"星斗南……",有一种说法,"星斗南"乃是"新豆栏"谐音。"新豆栏"是广州一条街名,鸦片战争前后,洋商买办经常集于"新豆栏",留被林则徐查处过。林则徐在广州查处鸦片时,行辕内曾亡雇用一名厨子名叫郑发,后来帝国主义通过洋商收买郑发,要他谋害林则徐。郑发见利忘义,在林则徐进食中暗放寒泻药物,使他致死。林则徐临终时连呼"新豆栏",就是他突然看见郑发,发觉了这一阴谋。

晚清重臣--左宗棠

大事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北边境上狼烟四起。清朝将领左宗棠,率部长驱玉门关,进军天山南北,艰苦转战,收复失地,从而建立了丰功伟绩。同是左宗棠曾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西北回民起义,历史上有过不光彩的一页。然而,人们仍然承认他是清朝统治阶级中曾经有功于国家民族的人。

左宗棠(1812~1885年),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1862年,左宗棠被提升为浙江巡抚。他进入浙江,极力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的"常捷军"攻城掠地,军事实力迅速得到扩大,逐渐成了与曾国藩、李鸿章并驾齐驱的大军阀和洋务派首领。

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率队开往福建、广东,一时声势相当浩大。清朝政府急调左宗棠统军前往镇压,任命他为闽浙总督。左宗棠进入福建不久,恰巧李世贤与汪海洋发生火并,李世贤被杀。左宗棠便趁机攻杀,于1866年2月很快解决了太平军余部。

自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捻军和陕西、甘肃的回民起义,便成了清朝政府的主要镇压对象。这年,清朝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交给他镇压起义的任务。左宗棠受命后,先配合淮军,在山东徒骇河镇压了西捻军;接着回军陕西,全力攻剿陕、甘回民起义军。他采用"先抚后剿"的毒计,陆续夺取了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四处,并纵兵残杀。到1871年11月,终于将陕、甘回民起义全部绞杀。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收复新疆战役打响。1876年,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

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

◎延伸阅读:"左公柳"传说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