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
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就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字眼,它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荒凉,形成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无论从探险,还是人文发掘,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
76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
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暂时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缺水而废弃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楼兰的灭亡,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必然消亡。
消亡原因
据史料记载,楼兰为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成为西域长史府所在地,后来被鄯善国所替代。因其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因而是中原地区通西域最便捷的通道。作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交通的枢纽,楼兰曾辉煌一时,但东汉以后即从历史文献中消失。公元4世纪末已人去城空田地荒芜,“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目前的普通看法是楼兰消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下游地区水源枯竭。考古发掘从楼兰遗址出土各类文物,特别是木简文书具多,不仅弥补了史籍记载的空白,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楼兰古国消亡的原因。
古楼兰兴衰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汉代的楼兰国,有时偏向匈奴,有时归附于汉,维持着灵活的外交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军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西汉武帝时派人出使西域,并开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贸易的丝绸之路,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中转站。由于当时楼兰王攻杀汉使、劫掠商人,公元77年,汉武帝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并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楼兰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更国名为鄯善,迁都
逆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新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汉政府遣吏卒在楼兰屯田,使得楼兰昌盛一时,最盛时有臣民一万四千余人,士兵三千多。至公元四世纪末,历史文献中楼兰的记载就减少了,多记载其荒凉境况。其消亡的原因,至今仍为学界争论不一。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文明之一,它和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消失的文明一道成为最受世人瞩目的未解谜团。它曾经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楼兰文化是研究人类的历史发展,自然的更迭,气候变迁的重要资源,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这在学术上,和经济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有计划地,以科学的理念开发楼兰及其文化遗产,就是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高句丽遗址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东邻朝鲜,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2004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历史
“高句丽”(“句”读作“勾”),
大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为“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
78
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
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始终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
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无论碑体造形、碑刻技法,还是碑文风格,都堪称中华民族碑刻艺术的瑰宝。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寿王为纪念19代好太王而树立的,碑高6。39米,由一整块巨形角砾凝灰岩雕凿而成,为不规则的方形柱状体。碑文四面环刻,计44行1775字,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
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情况。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的数量、来源以及相关的守墓制度。
高句丽壁画艺术
遗址墓室内绘有精美壁画,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出行等生活场景。早期壁画中有不少战争场面,表现出高句丽人的骁勇善战的场景。而墓壁上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以及僧侣、道土等,则明显具有中原儒、佛、道文化特征。壁画的颜料主要有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丰富、鲜亮如新。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等,大部分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且无与伦比的杰作。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