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6页)

第3章 大名称由来(第6页)

19世纪,随着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比如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的;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的最早的中英文对照文辞书之一。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的模式引入了中国,培养出容闳等一大批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的妈祖崇拜,体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开创许多中国之最

“澳门历史城区”包括大三巴牌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东望洋炮台等20多处的历史建筑,以及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等7个广场空间。昔日华洋共处的旧城区,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开创许多“中国之最”。如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筑、最古老的教堂遗址、最古老的西式炮台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陵园、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第一所西式大学、西式医院等等。这个大范围的建筑群,呈现出海港城市和传统中葡聚居地的典型特色,体现了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特点。

文化价值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保存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南浔古镇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融会贯通。1991年,南浔名列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南望省城

大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杭。南浔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称号。当地的特产更是名闻遐迩,其中辑里湖丝甲于天下;善琏湖笔名贵文房;双林绫绢更有“朝如轻丝、薄似蝉羽”之称。1991年南浔镇被浙江省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

104

化名镇。

名称的由来

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得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

文化底蕴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从南宋开始,这里就诞生了大量的书法家,诗人,画家和名流显贵。他们自身文化功底深厚,也为南浔留下了重视文化的传统。

建筑古迹

张石铭故居是座欧式建筑,这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是绝无仅有的,其建筑材料多从法国进口,如彩色玻璃,屋内装饰材料等。该建筑深藏在平凡的院墙内,大院的最深处,说明其主人深受中国文化濡染。建筑中有一欧式舞厅,当外边的女人还裹着小脚时,里边的人却在伴着华尔兹翩翩起舞。由此可见主人深谙西方文化,真可谓一身兼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奇人。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修建的。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园中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别致,其主体建筑却又是一座西式回廊式的建筑,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在南浔颇有影响。

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浔人质朴善良,具有豁然达观、维和积福的性格特点,又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朝,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州县官56人。还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近代著名藏书家、嘉业堂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以经营生丝发家的南浔“四象”——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它历史悠久,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乌镇的街道、民居也都是沿溪、河而造。但与众不同的是,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了。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桐乡市,地处桐乡、嘉兴、湖州和江苏吴江市交界处,是江浙一带最知名的水乡,横跨在小河上的石桥,被磨的明镜般的洗衣石,窄窄的小巷,隐藏在屋角的杏花,古朴的石板路,店铺的旧门板,街道两旁的老当铺、大药房……堪称江南古镇中最原汁原味的小镇了。

乌镇历史

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镇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就是实证。春秋时,

106

乌镇为吴越两国的疆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十三年始建镇;宋嘉定年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市河以西为乌镇,属吴兴县(今湖州市)市河以东称为青镇,属桐乡市。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乌镇景观

西栅

进入西栅要乘渡船,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

西栅有许多原生态的东西,有长达数公里的老街,手工制酱作坊,红烧菜馆,手工铸造铁锅作坊等等。

百床馆

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江浙分府

乌镇历史上曾经设置江浙分府,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东栅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经是乌镇的望族,今天他们的居所变成了一个博物馆。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文人文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