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钟灵毓秀,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乌镇的文化人,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梁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他编辑的文集《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一起成为古代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文学范本。
乌镇历史上的“第一乡贤”张杨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以教授学生为业,中年经营农务,以实践所得,写成《补农书》,堪称自学成才的农学家。
清代著名藏书家、乌镇人鲍廷博有“知不足斋”,他不仅藏书可观,还将所藏之孤本、善本校刊、辑成《知不足斋丛书》计三十集,世称善本。乾隆编《四库全书》,鲍廷博贡献的藏书甚多,称私家藏书之冠,先后受到乾隆、嘉庆帝的多次奖谕。
另外,文化名流文徵明、祝枝山等人的足迹亦常履乌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墨迹……
西塘是一座江南水乡古镇,既有古民居的韵味,又有水乡的清雅。在今天喧嚣繁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难得保留了一份古朴幽静的历史氛围。因此,西塘也被称为“生活中的千年古镇”。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民风淳厚,橹声悠扬,溪河中倒映着楼影,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气息。西塘古镇呈现出良好的人与自然关系,保持了良好的水乡原生态,是研究
108“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是游客们的难忘之境。西塘
古镇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西塘历史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位于嘉善县城北十公里。因镇东南“横亘乾巽”之六“斜塘”居民们谐音“西塘”而称之。春秋战国年代,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有“吴根越角”之称。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帮助吴国修筑水利工程。元代时开始形成集镇,后来成为杭嘉湖平原的重要商业集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的概括。
西塘特色建筑
西塘拥有不少特色建筑,种福堂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前后共有七进,总长百余米。头进为墙门间,二进为轿厅,三进为正厅即种福厅,四进为花厅,五进为内宅,六进、七进为粮仓和雇工住房。每进均有长石铺成的天井,后面点缀着花园。
与种福堂隔着一条弄堂的尊闻堂也是西塘的代表性建筑,它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集元、明建筑风格。老宅厅堂主梁上刻有100个“寿”字,每个“寿”字之间,雕刻着九只蝙蝠,其中南北两面的六只蝙蝠造型为向下飞,名曰“福从天降”,有的蝙蝠朝向古钱飞舞,名曰“福到眼前”。这些生活化很强的装饰,真实的记录了屋主人的审美情调。
西塘的民居很独特,把各个独立的民居有机连成一体的弄堂同样有名。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但却使用了166块条石,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非常精巧。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但声名却丝毫不在两座古代“豪宅”之下。
最典型的宅弄,要算是种福堂内的陪弄了。过去,大户人家平时不开正门,陪弄就用来连接边门,让家人进出。有趣的是,陪弄没有窗户,终年见不到阳光,仅靠天井里的一点自然光作为光源,这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的生活哲学相吻合,所谓“银不露白,暗可藏财”这包含着水乡人的生活理念。“以暗为安”的理念在民居中有着深刻的反映,例如居室大多处于明堂之后,光线效果也以暗淡为主,也许这和南宋的偏安一隅有很大关系吧。
西塘的花
西塘有“杜鹃之乡”的美誉。清代中期开始有人培植,杜鹃花生性娇嫩,要细心栽培,需要极其细致的管理,耐心的浇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榻杭州,急
◆梦境一般的西塘
需花草布置宾室,可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养花种草被当做资产阶级情调,许多名贵花草都被遗弃,一时找不到那么多花草。浙江省园林管理处四处打听,终于在西塘一家姓卓的家中觅得杜鹃19盆,盆景20盆,为尼克松下榻的客厅增添了春意与生气。由此可见西塘人爱花之执着。随着养花的人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齐全。据统计,西塘镇上现有杜鹃花品种145种,栽培杜鹃花的有100多户,各种品种的杜鹃花达4000多盆。
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为富庶的地方,所以同里原称“富土”。到唐朝时,因觉其名太过奢侈,遂改名为“铜里”。宋代时,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古镇的园林
同里古镇最出名
的园林是退思园,建于
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
110
◆同里古镇的桥(1885~1887年),主人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因其桥深众多,镇外四面环水,镇内古民居众多,故而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同里名称的由来
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
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是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曾经代理按察使,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工程,亲自为灾民募捐,在百姓中很有口碑,后来因不为上司所容,遭到弹劾,被罢官。任兰生落职回到家乡后,请著名画家袁龙设计居室,建造了一所私家宅院,取名“退思”。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里古镇的桥
同里的桥以“三桥”最为出名,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个风格迥异的石桥。同里人有“过三桥”的习俗,取其消灾解难、幸福吉祥之意。“走三桥”也是游客不可少的旅游内容,因此“三桥”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
同里古镇的水
同里镇内自成水网,悠悠小船儿,弯弯石桥,碧波荡漾,橹声欸乃,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同里古镇特有的水乡风貌。
111
枕河”的画面,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