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古代哲学智慧 > 第2章 两汉哲学(第7页)

第2章 两汉哲学(第7页)

延伸阅读

是雷公报应吗?

关于王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就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到现场之后,发现死者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就解释到: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

汉代思想的转向之作:《潜夫论》

《潜夫论》的问世是东汉思想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出现不仅标识着汉代思想的转向,从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

◆《潜夫论》书影

◆潜夫亭

延伸阅读

王符逢掖

王符、度辽将军皇甫规与某用钱买到官职的雁门太守都是同乡。皇甫规解除官职回到安定后,这个曾经的雁门太守也离职回家了。“雁门太守”递名片想见见皇甫规。皇甫规躺着睡觉不出来迎接,那人已经进门后,皇甫规揶揄道:“你以前在郡守任里吃雁肉,味道不错吧!”不久,又有人报告说王符想进来探望。皇甫规听到王符的名号,连忙起床,衣服的带子尚未系好,就趿着鞋子出来迎接,握着王符的手进屋,和他坐在一起,相谈极为欢快。当时人便这样说道:“二千石的府尹,抵不上一介布衣之士。”由此可见,王符在当时是颇有声名的。

一场进行于儒学内部的派系斗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它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伏生受经图

◆鲁壁

延伸阅读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今文经学家以孔子为政治家,尊孔子为“素王”,即不在位的帝王。认为六经经孔子删订,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六经是治国之道。古文经学家则以孔子为文化学者,尊孔子为先师,六经只是经孔子记录、整理的历史文献。

所尊崇的经典不同。今文经学重视《春秋公羊传》,古文经学家重视《周礼》。

治学原则和方法不同。今文经学家重在发掘六经之中特别是《春秋公羊传》中的“微言大义”,发挥其中的义理,甚至提出许多“非常怪异可骇之论”,同时大讲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瑞灾异等。古文经学家研究儒学经典注重名物考订、文字训诂,学风较为朴实平易。概括而言,今文经学注重义理,有哲学思辩的特色,但往往失之主观臆说;古文经学注重证据,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往往失之繁琐。

今古经学的合流:郑学

郑学破除了过去今古文经学的一家之言的偏见,初步统一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郑玄像

◆郑玄注《周礼》书影

延伸阅读

郑玄不其山讲学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初秋的一天,一辆席棚牛车在一群读书人的簇拥下,朝着树木葱郁的不其山走去。牛车上坐着一位60岁出头的长者,他就是东汉朝野闻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这次来不其山,一是因黄巾起义而来此地避难;二是时任不其侯的伏完曾多次邀请他,而伏完的远祖则是首传今文《尚书》的济南伏生。

郑玄来到不其城后,不其侯伏完曾力邀他和门人到城里居住,并给他提供著述讲学的条件,但都被郑玄婉言谢绝了。伏完性格敦厚,也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家,他尊重郑玄的志向,便派人在不其山下选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构筑康成书院,供郑玄及其门人研讨传授经学。

郑玄来到不其山后,不其境内的儒生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门庭若市。郑玄在康成书院呆了大约两年时间,促进了儒学在这一带的传播和提升,影响深远。

前卫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在经历了400余年哲学神学化的过程之后,仲长统。“人道为本,天道为末”这个命题的提出,不仅使先秦哲学固有的人道主义思想更加明晰,而且在思想史上具划时代意义,标志着长期遭受神学迷信压抑的哲学理性的重新崛起。

◆篆书。仲长统乐志论

◆仲长统《昌言》片段

延伸阅读

仲长统拒绝高干

仲长统游学到并州,听说袁绍的外甥高干礼贤下士,就前去拜访。高干待他十分优厚,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想拉拢他。仲长统却对高干说:“你有英雄志向,却没有英雄才干;喜爱贤能人士,却不知道谁是贤能人士,你应该在这上面检讨。”高干自以为能力高人一等,对仲长统的直言陈辞,认为是一种冒犯,大不高兴。仲长统于是告辞他去别处。高干兵败死了之后,大家都说仲长统有眼光。

水利工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