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还有一句话叫做“人生难得糊涂”。办事究竟是应该“认真”还是“糊涂”?糊涂学的观点是:该认真的要认真,该糊涂的要糊涂,这才是人生的办事大智慧。
:涂办事不是傻
智者说: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你珍视的东西。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
与朋友相处不要怕吃亏,尤其是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如此。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只要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的,你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不能皱眉。没有几人会不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善于做人,善于吃亏的经历。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他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头地的。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从商改为从政,名利双收,所以,胡雪岩也想走这条路子。
王有龄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与他也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只是殊途同归。王有龄对胡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变卖了家产,筹措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旧操其旧业,对别人的讥笑并不放在心上。
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王是个讲交情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的店中购物,胡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他与王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正是凭着这种功夫,胡雪岩使自己吉星高照,后来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以吃亏来交友,以吃亏来得利,是一种比较高明和有远见的办事技巧。当然,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亏,要吃在明处,至少,你该让对方意识到。
生活中的糊涂学
办事不必太精明,生活中处处精明就会很累,把自己看得笨拙些,做一些“很难得”的傻事,生动地展示了糊涂做人、豁达办事的实用方法,一定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帮你立足和在发展中助你一臂之力。
8收峥梢粤酵诽
生活中,糊涂学提倡做事要圆融自如,随机进退;待人要保持不即不离;干事要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
晚清时期,湖南有个道台单舟泉。这人办起事来面面俱到。所以大小官员都很佩服他。
有一年,一个游历的外国人上街买东西,有些小孩因未看见过洋人,便追随着他。洋人很恼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孩子躲闪不及,被打中太阳穴,没多久就死了。小孩的父母当然不肯罢休,一齐上来,要扭住那外国人,外国人则举起棍子乱打,连旁边看的人都被打伤几个。这样,激起公愤,大家一齐上前,捉住那外国人,拿绳子将他捆了起来,送到衙门。因为是人命关天,而且又是外国人,所以感到很棘手。
此事落到单道台手里,他不愧是官场老手,又有丰富的办案经验,马上就将卖乖绝招运用自如。一方面他认为湖南阔人很多,而且民风开放,如果办得不好,他们会起来说话,或者聚众为难外国人,到那时,想处治外国人做不到,而不处治又办不到。不如先把官场上为难的情形告诉他们,请他们出来帮忙官场。只要绅士、百姓动公愤,出面同外国领事硬争,形成僵持局面,外国领事看见老百姓行动起来,就会害怕,因为洋人怕百姓。到这时,再由官府出面,去压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闹。因为百姓怕官,所以他们也会听话。而外国领事见他压服了老百姓,也会感谢官府。
主意想好,他马上去拜会几个有权势的乡绅,要他们大家齐心合力与领事争辩。倘若争赢了,不但百姓伸冤,而且为国家争了面子。此话传出去,大家都说单道台是一个好官,能维护百姓利益。他又来到领事处,告诉领事,如果案子判轻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国领事听他这么说,又看着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单道台又说:“资领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决适当,我尽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会让他们胡闹。”
案子判了下来,自然也是虎头蛇尾。但单道台却两面得到好处:抚台夸他处理得好,会办事;领事心里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于是替他讲好话;而绅士们,也一直认为他是维护百姓的。
单道台这种迎合双边心理的卖乖关键在于主动操纵人心,善于抓住双方的心理巧妙圆场,两头落好。可见只要讨好的功夫做到家,再做事主动一些,甘蔗也可两头甜。
生活中的糊涂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乐观随和,精通人情世故,办事才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拖∧嗔矫嬖渤
不计较谁对谁错,劝双方顾全大局、以和为贵,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式就叫打圆场。例如,公交车上,两个小青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摩拳擦掌之际,售票员出来“打圆场”,结果化解了矛盾,平息了风波。这个“圆场”打得好。
“打圆场”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打圆场”有技巧。如何才能使之收到最佳的效果呢熣饫铮不妨先听一个小故事。
清朝末年,陈树屏做江夏知县。当时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和,但陈树屏常能巧妙处理,两头不得罪。
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及其他官员。座客里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持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扫了众人兴。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虚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接下来由于争辩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
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便不了了之。
“打圆场”就是做调解工作,调解纠纷,缓和僵局。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个别脾气暴躁的人,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他人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加,此时倘若没人出来“打圆场”,任由事态发展,往往容易酿成悲剧。因此,作为旁观者,不应该在他人矛盾激化时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起哄,而应主动做“和事佬”打个“圆场”,通过循循善诱和耐心劝说,使冲突双方头脑冷静下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出现过激的举动。现在,你们学会打圆场了吗?
生活中的糊涂学
“打圆场”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学点讲话的本事。比如,语气必须缓和一些,态度也要中肯一些;立场要公正,讲话要得体。因此,出门在外,碰上别人发生矛盾,不妨做一回“和事佬”,打一回“圆场”,使矛盾和冲突及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