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
属性:某(五一)食谷不运。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胃阳虚)吴萸(八分)半夏(三钱)荜茇(一钱)淡干姜(一钱)生姜汁(五分)广皮白(一钱半)陈(三八)诊脉右大而缓。左如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
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仲景东垣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患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为苦辛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愚非遥指其胀。正合内经浊气在上。
则生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昔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浓朴杏仁人参茯苓蜜煨姜南枣浓朴杏仁。取其能降气。参苓姜枣。取其创建胃中之清阳。而和营卫也。
吴(二四)单胀溺少。温通颇适。当用大针砂丸一钱二分。八服。(脾阳虚)某食下胀。舌黄。当治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广皮(一钱)茯苓(三钱)浓朴(一钱)木瓜(五分)淡附子(七分)徐(三九)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症。
生白术熟附子茯苓浓朴生干姜钱食入腹胀。已五十日。且痛必有形攻动。头中微痛。夫痞满属气。痛因气滞。二便既通。其滞未必在乎肠胃。从太阴脾阳伤。以辛温开泄主之。
桂枝生白芍淡干姜浓朴又照方去白芍加生益智仁茯苓。
杨(五十)饮酒聚湿。太阴脾阳受伤。单单腹胀。是浊阴之气锢结不宣通。二便不爽。治以健阳运湿。
生茅术草果附子广皮浓朴茯苓荜茇猪苓吴(四三)食下胀。便溏不爽。肢木不仁。此脾阳困顿。不能默运使然。温通中阳为主。
白术(三钱)附子(一钱)炮姜(一钱半)桂枝木(一钱)茯苓(三钱)荜茇(一钱)僧(四七)俗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今素有脘痛。气逆呕吐。渐起肿胀。乃太阴脾脏之阳受伤。不司鼓动营运。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
生于术茯苓广皮椒目浓朴益智仁良姜某(六七)左脉弦。胀满不运。便泄不爽。当温通脾阳。
草果仁(一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三钱)广皮(一钱半)青皮(一钱)浓朴(一钱半)木猪苓(一钱半)椒目(五分)吴寒热伤中。腹微满。舌白。用治中法。
人参益智广皮茯苓泽泻金斛木瓜周(五五)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积劳伤。酒肉不忌。湿郁脾阳为胀。问小溲仅通。大便仍溏。浊阴乘阳。午后夜分尤剧。
生于术熟附子陈(五十)积劳。脾阳伤。食下胀。足肿。
生白术茯苓熟附子草果仁浓朴广皮某躬耕南亩。曝于烈日。渍于水土。暑湿内蒸为泻痢。邪去正伤。临晚跗肿腹满。乃脾阳已困。
诸气不司营运。浊阴渐尔窃据。内经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白术草蔻茯苓浓朴附子泽泻邹(三九)深秋霍乱转筋。必有暴冷伤及脾胃。病机一十九条。河间皆谓热。亦属偏见。愈泻愈胀。岂是实症。夫酒客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见胀满彻投攻下。不究致病之因。故曰难调之症。
生白术草果熟附子浓朴广皮茯苓陈(四四)苦寒多用。胃阳久伤。右胁痛。呕酸浊。皆浊阴上干。用辛甘温中补虚痛减。病患述早上腹宽。暮夜气紧微硬。大便不爽。有单腹胀之忧。(脾胃阳虚)人参生白术茯苓肉桂归身益智广皮煨姜赵(五四)胸腹胀满。久病痰多。
生白术(二两)茯苓(二两)浓朴(一两)肉桂(五钱)姜汁丸本草云。浓朴与白术能治虚胀。仿洁古枳术之意也。佐茯苓通胃阳。肉桂入血络。则病邪可却矣。
杨脉沉小弦。中年已后。阳气不足。痰饮水寒。皆令逆趋。致运纳失和。渐有胀满浮肿。法以辛温宣通。以本病属脾胃耳。
人参(一钱)茯苓(三钱)白芍(一钱半)淡附子(一钱)姜汁(三分调)倪(二十)腹膨。便不爽。腑阳不行。
生益智茯苓生谷芽广皮砂仁壳浓朴又六腑不通爽。凡浊味食物宜忌。
鸡肫皮麦芽山楂砂仁陈香橼又脉沉小缓。早食难化。晚食夜胀。大便不爽。此腑阳久伤。不司流行。必以温药疏通。忌食闭气粘荤。
生白术附子浓朴草果茯苓广皮白槟榔汁浦(四九)肾气丸。五苓散。一摄少阴。一通太阳。浊泄溺通。腹满日减。不为错误。但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喻氏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苟非纯刚之药。曷胜其任。(肾胃阳虚)议于暮夜服玉壶丹五分。晨进。
人参半夏姜汁茯苓枳实干姜陈(六二)老人脾肾阳衰。午后暮夜。阴气用事。食纳不适。肠鸣胀。时泄。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僭。阳乃复辟。
人参(一钱半)淡附子(一钱)淡干姜(八分)茯苓(三钱)炒菟丝(三钱)胡芦巴(一钱)此治阳明之阳也。若参入白术甘草。则兼走太阴矣。
某(三七)肿胀由足入腹。诊脉细软。不能运谷。当治少阴太阴。(脾肾阳虚)生白术浓朴茯苓淡附子淡干姜荜茇马(三六)暮食不化。黎明瘕泄。乃内伤单胀之症。脾肾之阳积弱。据理当用肾气丸。
顾(四三)脉微而迟。色衰萎黄。蟹为介属。咸寒沉降。凡阳气不足者。食之损阳。其致病之由。自试二次矣。久利久泄。古云无不伤肾。今浮肿渐起自下。是水失火而败。若非暖下。徒见泄泻有红。
为脾胃湿热。必致中满败坏。
生茅术熟地炭熟附子淡干姜茯苓车前某脾肾虚寒多泻。由秋冬不愈。春木已动。势必克土。腹满。小便不利。乃肿病之根。若不益火生土。日吃疲药。焉能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