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菜根谭鉴赏 > 第9章 韬光养晦篇(第1页)

第9章 韬光养晦篇(第1页)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原文: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老鹰站立好像打盹,老虎走路好像有病,这正是它们捉人吃人的手段。一个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肩负重任的毅力。

一般情况下,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技巧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既要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识破,所防范,所厌恶,就应该有鹰立虎行、如睡如病、善于隐匿的出世应变方法。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死,其养子年方8岁的曹芳登上皇帝大位。曹睿临死前,命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族宗室,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是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和司马懿斗。司马懿也想夺得大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诈称有病,韬晦示弱,这是司马懿惯用之法。早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叫他出来作官,他不愿意,就推辞说有风痹病,行动不方便。曹操夜晚派刺客来试探,刀架在脖子上,司马懿坚卧不动,似乎真的不能动。可是曹操还是不太相信,常派人去刺探消息。

一次,六月酷暑,司马懿在家中庭院晒书,没想到被暗探看见,报告曹操。曹操下令,任他为官,如果不来,就抓起来治罪。司马懿迫不得已,只好出仕曹魏政权。这是建安十三年的事。司马懿装病,居然装了七年,可见他的忍耐性是何等强。

这次,司马懿又故伎重演,只不过手法更加高明,表演更加精彩。曹爽对司马懿的称病,也有所怀疑。司马懿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病还是假病?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他任命李胜为荆州刺史,让李胜临去上任时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颤抖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他的手无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半躺着坐在躺椅里。

司马懿喘息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喝——粥——。”

一个侍女连忙出去,端了一碗粥来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抖着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动得太厉害,最终还是拿不住碗。侍女只好端碗送到司马懿的唇边,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进司马懿的口中。司马懿的嘴慢慢地蠕动着,粥不断地从嘴角流出来,流到下巴的胡须上,又顺着胡须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着喝着,司马懿突然咳嗽起来,嘴里的粥喷了出来,不仅喷到他自己的身上,还喷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过毛巾给司马懿擦身上的粥。司马懿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

李胜看到司马懿这副样子,就走上前去对司马懿说:“太傅,大家都说您的中风病复发了,没想到您的身体竟这样糟,我们真替您担心!”

司马懿慢慢地睁开眼睛,气喘吁吁地说:“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两个儿子。你今天来了我很高兴,我以后就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说着说着,眼中流下泪来。

李胜连忙解释说:“太傅不必伤心,我们都盼望着您早日康复呢。我马上要到荆州赴任,今天特意来拜望您,向您辞行的。”

司马懿装糊涂,说:“什么?你要去并州上任?并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很好地加强戒备,防止胡人入侵。”

李胜见司马懿年老耳聋,连话都听不清楚了,就重复了说:“太傅,我不是去并州,是去荆州。”

司马懿听了,故意对李胜说:“你刚去过并州?”

司马昭凑上前去,大声对司马懿说:“父亲,李大人不是去并州,而是去荆州。”

“哦,是去荆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聋眼花,不中用了!”司马懿对李胜说。

李胜认为司马懿确是老病无用了,就站起身来对司马懿告辞说:“太傅多保重,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以后有机会进京我会再来拜望您的。”说完就离开了太傅府。

李胜刚出府门,司马懿就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捋胡须,看着司马昭,父子俩相视而笑。

此时,司马懿年已七十,装病示弱、韬光养晦的本领比以前更加老练。他装聋卖颠,故意三番五次将李胜的话听错,给人一种昏愦糊涂的感觉。饮汤时,不用手端碗,而用口就碗,有意弄得汤流满襟,给人的印象是他不仅脑子糊涂,连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他公开说自己死在旦夕,可怜巴巴地希望曹爽今后能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态度是多么的谦卑。

司马懿就是采用这套手段,麻痹了曹爽,解除了其防备。同时,他又在暗中加紧策划阴谋,积蓄力量。机会终于来临,曹爽和他几个手握兵权的兄弟都一齐随少帝出城谒拜高平陵,洛阳城中曹氏党羽力量空虚,于是司马懿果断发动兵变,最终一举击溃了曹氏势力。

老鹰站立好像打盹,老虎走路好像有病,这正是它们捉人吃人的手段。动物生存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善于伪装自己,既是防止不被其它动物所伤害,又是麻痹其它动物,寻找最佳的进攻机会。在人类文明社会,保护自己也同样重要。只有大智若愚,含而不露,谦虚谨慎,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肩负重任的毅力。即使你有非常出众的才智,但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该收敛时就收敛,夹起尾巴好做人,切勿光芒晃人眼。

〖LM〗〖BT2〗〖ML〗〖XCYU。tif;%50%50;X-*4;Y-*5〗2.让名远害,引咎韬光

原文: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HTK〗对那些能获得好名声与昭示高尚节操的事情,不要全揽在自己身上,要给别人一些,以免遭灾祸而保全自身。对那些有辱操行和败坏名誉的事情,不要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这样反而能够提高自己的涵养德行。

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担责任,担义务。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

《鹿鼎记》里,韦小宝帅军攻打雅克萨城时,时任钦差和索额图两位大人畏缩在后,深怕受伤。攻城得胜后,韦小宝却说:“今日自上而下人人都立了大功,若不是钦差大人和索大人亲临前敌,奋勇督战,咱们也不能胜的那么容易!”韦小宝在上奏折子中对二人进行了大力表奖,二人自然也受到了丰厚的奖赏。

《袁崇焕评传》中:袁督军宁远时,魏忠贤派刘应坤、纪用两位特务太监监视他,袁崇焕率军修工事、屯田驻军,逐步收复了大片失地。袁崇焕上奏中把两位太监大加吹捧了一番,因此魏、刘、纪分别受到封赏。他们不仅没有对袁崇焕擎肘阻挠,相反死心塌地听从袁崇焕的指挥,在宁锦大战时,刘在宁远城、纪在锦州城分别督战,十分英勇。

两则小故事都以主动分功给别人,而取得团结、凝聚力量的有效措施。但袁崇焕更胜一筹,把对立面团结麾下,给人启迪更深!

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怀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韬光,这本身就是处世的一种良策,尤其适合领导者。

如今有一种很“高明”的诿过方式,当领导的在下属捅出什么乱子,犯了什么错误之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也有责任。”具体下文呢?没有了,看起来他没有推卸责任,其实是一句空话,不影响继续做官,甚至不影响下月如数领奖金。这些人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勇气,马谡丢了街亭,他上书引咎自贬,并向众部下公开承认错误。如果他也只淡淡地说一句:“我也有责任”,刘禅会降他的职吗?不会。但是他在蜀国群臣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

不诿过,且能认真总结教训,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益于事业;从小的方面来说,有益于自身形象。领导者不愿承认错误,推卸责任,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公开场合,人家不会说什么,但是,人家不说,不等于人家不想,过了眼前关,免不了来日患,诿过不是明智之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